《戏窑》第四十八回:岁月静好享安宁
更新时间:2025-08-01 19:54 浏览量:1
(南京戏楼的后院飘着松柴香,高明正往小窑炉里添柴。陶歌蹲在旁边的小坯台旁,手里的迷你刻刀在泥块上划拉,青灰色的釉料粉沾了满手。)
“爹你看!” 陶歌举着块歪歪扭扭的坯,“像南京的城墙不?”
高明刚把“成长碗” 从窑里取出来,碗沿已刻满十七道纹。他接过坯笑:“比城墙多了朵小雏菊 —— 随你娘。”
李秀英提着食盒进来,戏衣的水袖扫过坯台,带起阵釉料粉。“刚唱完《琵琶记》,台下还在叫好呢。” 她打开食盒,里面是用 “夫妻杯” 盛的莲子羹,“皇后娘娘赏的新莲子,说配咱的瓷碗才够甜。”
(日头升到窗台时,苏州旦角带着绣娘来送新戏幔。展开的瞬间,陶歌突然喊:“是咱窑场!”)
果然见幔上绣着温州窑场的景致,瓯江的水纹里藏着行小字:“他乡亦故乡”。“这是南京绣娘仿的,” 旦角指着陶歌的小坯台,“说小少爷的坯比戏文还招人。”
陈老坐在竹椅上抽旱烟,看着陶歌把新刻的坯放进小窑炉,笑出满脸褶子:“这孩子烧第一窑时手都抖,现在竟能自己看火了。”
(午后,刘基带着位老窑工来。老窑工是朱元帅特意从景德镇调的,手里捧着本窑谱:“高先生,这是官窑百年的调釉方子,说让咱融成新法子。”)
高明翻开谱子,见里面夹着片金缮瓷片—— 是当年那只摔碎的小瓷窑残片。“陈老带过来的?” 他抬头笑,“说要让陶歌知道,日子就像这瓷,补过才更暖。”
陶歌突然举着刚烧好的小瓷牌跑过来,上面刻着“宁” 字。李秀英摸着牌上的纹路,突然红了眼眶:“比你爹头回刻的强多了。”
(傍晚的戏楼后院,周铁嘴正领着孩子们唱《南京谣》。陶歌站在中间,手里的小瓷牌随着调子晃悠,像颗会发光的小星子。)
“先生,” 周铁嘴敲着烟杆,“南京的瓷商挤破了门,说要订‘窑火纹’的嫁妆瓷。”
高明搂着李秀英坐在窑边,看陶歌追着只萤火虫跑。远处传来戏楼的锣鼓声,混着小窑炉的噼啪声,像支没谱的调子。
“你听,” 李秀英往他怀里靠了靠,“这声音跟温州窑场的一模一样。”
高明往火里添了把松柴,火苗映着两人交握的手。陶歌突然跑回来,把萤火虫放进“成长碗” 里,碗里的光透过刻纹漏出来,在地上拼出朵模糊的雏菊。
夜风带着莲子香飘过来,远处的秦淮河上传来游船的歌声,混着窑火的暖,像块浸了蜜的瓷,温温润润的。
作者-陈德其(陈少奇):现任为,中国非遗品牌传播联创会秘书长、全国新媒体人联谊会副会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乡土演艺集团董事长、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等社会职务#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