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正乙祠戏楼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张允和:医生诊断活不过50岁,她坚持“三不”原则,成功活到93岁

更新时间:2025-07-31 02:06  浏览量:1

她的头发是白的,写字的笔尖很锋利,这大约就是世人最先记住张允和的方式。民国年间会说话的才女不少,但能把自己的命从疾病和苦难里掰出个响声,又悄没声息活到九十几的人,似乎就这么一两个。不多。张允和,她不仅是沈从文的姐姐、周有光的妻子,还是张家几姐妹里头最沉静的人。1948年,她被医生用一句话,几乎“封死了后半生”的选项——你,活不到五十。谁都能猜这消息换个普通人听,脸上没崩掉心也要塌半边。是啊?可她没哭没闹,转身进家门,给自己立了“三不原则”。就这样过了五十,一路走到九十三。她到底用了些什么法子?有些人能翻过命定的山,有的人绕着绕着自己都忘了目的地可还在。这活法,真就像是在破个案?

张允和的出生地徽州,说起来文气又带点倔劲,张家算得书香门第,只是她刚呱呱坠地那会儿,一点不沾喜气,新生儿像个木偶,不哭。场面有点冷,亲戚嘴上没说,心底八成都打起了算盘。家里差点动手准备掩埋,好在祖母顶住那点“节外生枝”的杠劲,拿了烟杆,人狠话不多地喷了几口,婴儿哭了,命捡回来了。你说纯粹侥幸吗?反正张允和没声张扬过,但她日后想起来,总是说:我自小命大,天生要过坎。也许冥冥之中,这种人带着一股不消停的倔强。

父母有学问,家风舒展,张允和胆小却不肯认输,兄长姐妹们成绩都顶,可她的字句里头带着一点点冷静。十二三岁的年纪,除了读书,还琢磨起昆曲唱腔。不是说女儿家家务活干得漂亮就行吗?张允和偏要把《牡丹亭》里的水袖挥出点味道。母亲陆英自己也是个昆曲大家,张允和慢慢学会,什么叫身段,什么叫分寸。张家的姐妹,个个都能说会道又好看,但张允和好像总是沉下去,不闹腾。

十六岁考进北大附中的女中师范,张允和看上去毫无波澜。其实暗地里追她的男生不少。可人家一句话就断了念想:“选归选,我要一个能聊得来的。”开放氛围,她父母没什么“早点嫁”那一套,所以遇见喜欢的不容易,可标准也高,周有光出现时,他已经包着一身书卷气。她觉得,等了一路,结果对了模样。“他喜欢昆曲,这很难得。我不喜欢俗气。”张允和这么形容。巧得很,爱情常常就在针尖绣花缝里头慢慢晃出来。

认识周有光是在大学同学朋友家里,饭桌转角谈天说地,不经意间全都对上了路口。气场其实难讲,外人才说般配、恩爱,自己人明白不过是觉得合得来。周有光那时一直担心:家世贫寒,配不上张允和,这姑娘回信直接写了十页,“幸福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事情就散了那些枝枝丫丫,剩下干脆与爽利。自由恋爱的甜处,在于心里没什么顾忌。1930年代,两人各自到了上海生活工作,书信往来成了家常,气氛其实挺朴素。没什么波澜壮阔,张允和喜欢周有光的稳重,查过相关访谈,周后来说:“允和能自己拿主意。”这不只是代代流传的家风,是实实在在朝着未来铺路的本事。

简单婚礼之后,小平和小禾接连出生,一家人日子过得如水荡漾。张允和写得一手好字,照顾两个娃,偶尔昆曲唱段一开嗓,家里满是清气。好景没几载,西北风突然就吹进家门,抗日战争打成了逃亡。四川的冬天里没什么草菜,孩子吃得差,小禾感染了疾病,医院折腾多日还是没能救回,那天夜里张允和的哭声很小,眼眶红肿,半句话都没说。有人说她冷漠?其实不是冷淡,是像熬夜补作业时,心里头已经没剩下力气,只能埋头走下去。

逃亡路上,战火总是纷乱且不知归途。小平又沾了枪火流弹,命悬一线,这一劫的后怕,张允和事后几乎不再提。父亲又在动荡中病故,张家仿佛被命运的镰刀一次次割裂。那个冬天,她好多夜失眠。她没抱怨天道不公,也没急着总结做人要乐观什么的。她只是按部就班,照旧柴米油盐,照旧给孩子读书,给丈夫修理衬衫。

生活大约只教会她自己扛,从没有把“痛苦”这玩意儿声张出去。等到医生把心脏病的诊断报告一丢,说这病治不太好,五十岁就到头了,她笑着把报告收起来。你说她心大?也许是,或者自己经历多了,百无禁忌。回家关门,张允和研墨写下“三不”——不为别人的错惹自己生气,不拿自己的过失冲撞别人,不因过去的过错自罚。

有人问,这不就是“看开”?其实不是,细问底层,她的朋友后来采访说,这不会让人变成速朽的“烂好人”。不计较别人的错,她不是没脾气;她只是觉得,气了又能怎么样?大概从那年起,张允和的心态变得说松就松,说紧还真没什么人能再绷住她。医生的话,成了耳边风。她发现不做情绪的奴隶,人就活得轻快。倒不是自然而然,这是被苦难打磨出的新皮囊。

第二条,她也不随便拿自己的“过不去”添堵给身边人。家里有事,在她掌控下,气氛总能稳妥顺畅,哪怕是婚姻里的争执,也不过是拿来消化、再搅碎,倒进冷锅热灶融化掉——张允和不藏事,但也绝不瞎说乱骂。她同周有光这一生,大部分日子都不见明显矛盾。可谁又敢保证没头没脑就全无波涛?据知情人,张允和偶尔半夜起身,坐在窗下发呆。也许她想通了,或者根本就没想通。毕竟人不是神,哪能事事马上放下。

说到第三条——不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她自己倒是屡次提到,有些后悔事不是不想,是想了没用。想也白搭,痛快都付给明天。世上有没有不后悔的?张允和重感情、讲义气,屡次写到小禾夭亡、父亲辞世,难受是难受,但扭头继续活着。这种既宽厚又带一点固执的生存方式,也许只适合她这种人。

医学上现在有人讲,情绪调节对慢性疾病有点用。张允和活了九十多,硬说跟“三不原则”有绝对的逻辑联系——未必科学。但她的确比诊断她心脏病的医生活得还长。这成了家里晚辈津津乐道的谈资。2023年经由医学界权威《柳叶刀》报道,心理健康与长寿之间确实相关联。虽然个例不能推及普适,但张允和的“自洽”与“放下”成了一种传奇。

她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早年逃亡、丧子,婚姻压力,心脏疾病。按理说,张允和应该早早垮掉。可事情反着来,后半生却越活越轻盈。她不是没崩溃过;可是每次崩溃完,第二天还能笑着缝衣煮饭。有人质疑,“她不过是高门大户,有物质基础才撑得住。”可仔细翻阅她日记和信札,那些“富贵”其实早让战争磨得没剩下几分。她能调动的只剩心劲与脑子。

奇妙的地方还在于,张允和活久了,却没一个固定的答案。她一辈子都说“我是糊涂人”,可架不住她把日子裁剪得井井有条。哪头是烟火哪头是心事,她分得明明白白,这两样却总是会跑偏。有人以为她的原则能救命,有人说不过是心理安慰。但人这一世,靠的究竟是什么,可能就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吧。

2002年,她走了,留在山间一棵枫树下。家人洒骨灰的时候,她曾说“爱红叶胜于花”,那年秋天枫树很红。张允和最鲜活的形象,不是留给后人什么励志的样板。她的生活,有过裂口,有时也混乱,有时自己也不确定。可她每一步,都走得干脆,不回头地往前。

那样子,挺像一条静水流深的河,偶尔有鱼游过去,也许谁都没注意。

文/查尔菲的笔记

场馆介绍
北京正乙祠戏楼,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成为商人聚会祀神的场所,至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正乙祠正式成为行会会馆,内建戏楼,全部重建工程约于公元1712年落成,至今,正乙祠戏楼已历294年...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乘地铁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门站下车,南新华街路东
正乙祠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