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正乙祠戏楼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谭元寿:谭家七代都唱戏,样板戏到底好不好,我们心里清楚!

更新时间:2025-08-01 19:41  浏览量:1

谭元寿的一生,与 “谭” 字紧密相连。在京剧界,“家门” 至关重要,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关。学戏辛苦,所谓 “不穷,不送子学戏”,但在旧时代,有达官贵人追捧、文人雅士帮扶,学成名角便能名利双收、衣食无忧。自二百多年前 “四大徽班” 进京成就京剧盛世起,便涌现出 “同光十三绝”“三鼎甲” 等代表性名角、科班、流派与名门,通过父子、师徒代代传承。

京剧界名门众多,如梅家(梅巧玲 - 梅竹芬 - 梅兰芳 - 梅葆玖)、叶家(“富连成” 科班创始人叶春善 - 叶盛章 - 叶盛兰 - 叶少兰 )、萧家(“富连成” 总教习萧长华 - 孙子萧润增、萧润年 ) 。然而,论长久与成就,谭门一家最为辉煌。从高祖谭志道开始,历经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一家七代跨越世纪,除谭志道唱老旦外,其余全唱京剧老生,这在京剧界独一无二。

谭元寿的曾祖父谭鑫培,深受慈禧太后喜爱,被封为 “内廷供奉”,外号 “谭贝勒”(皇子)。他创立的老生唱腔,成为此后一百多年所有老生唱法的始祖。无论是被尊为 “老生泰斗” 的余叔岩,还是 “四大须生” 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皆 “宗谭”,其发声、行腔、吐字万变不离其宗,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直至今日,京剧舞台上的传统老戏,如《四郎探母》《红鬃烈马》以及《定军山》《阳平关》等 “靠把老生” 戏,老生演员的唱腔与一百多年前相比,基本无太大差别。聆听谭鑫培仅存的录音《卖马》,乍听之下,或许会以为是谭元寿或其他当代老生演员在演唱,堪称京剧史上的奇迹 。

自谭鑫培之后,谭小培在登台之余,将重心放在培养儿子谭富英身上。谭富英不负谭家盛誉,成为独当一面的名角,他与马连良、叶盛兰合作的《群英会・借东风》曾拍成电影,他在剧中饰演鲁肃一角。谭富英扮相潇洒、唱腔清脆、表演流畅,将 “老谭派” 发展到新的高度。

在京剧的传承体系里,“易子而教” 是梨园行的传统规矩,即便是声名显赫的谭家也不例外。1938 年,年仅 10 岁的谭元寿,背负着家族的期望与传承的使命,踏入了富连成科班的大门 。这一去,便是长达七年的艰苦学艺生涯。

富连成科班的训练极为严苛。每天天还未亮,谭元寿就需从睡梦中惊醒,在师傅的督促下开始踢腿、下腰,稍有差池,藤条便会毫不留情地抽打在身上 。科班的后台墙上,“不打不成器” 的匾额常年高悬,似乎在时刻提醒着学生们,学戏之路没有捷径,唯有在皮肉之苦中不断打磨,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

学唱腔的过程同样煎熬。三伏天里,谭元寿扎着大靠练习旋子,汗水湿透了三层水衣子,却仍要扯着嗓子,向耳背的老先生学习《珠帘寨》的唱腔 。长时间的练习,让他的嗓子沙哑肿痛,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 。

在富连成的七年里,谭元寿师从雷喜福、张连福、刘盛通等名师学习老生,又向王连平、茹富兰等学习武生 。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京剧艺术的养分,学演了近百出戏,从传统的文戏《空城计》《乌盆记》,到武戏《长坂坡》《连环套》,每一出戏都倾注了他无数的心血 。这些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为他日后在京剧舞台上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成为元字科学生中的佼佼者 。

1945 年,17 岁的谭元寿结束了科班生活,正式踏入京剧江湖。他凭借着在科班练就的一身本领,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搭班唱戏 。他文武双全,无论是潇洒飘逸的文戏,还是气势磅礴的武戏,都能信手拈来,演绎得淋漓尽致 。很快,他的名字就在京剧界传开,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新星,开始以文武双出 “挑班”,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舞台 。

在这期间,谭元寿得到了众多前辈的赏识与提携。“四大名旦” 之一的荀慧生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剧团,为其配演二牌老生 ;叶盛兰先生也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到育华社担任二排老生 。这些宝贵的机会,让谭元寿得以与名家们同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也让他的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

1963 年,对于谭元寿而言,是艺术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北京京剧团接到了赴港演出的重要任务,谭元寿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彼时的香港,文化氛围独特,京剧虽有一定受众,但真正见识到内地顶尖京剧团风采的机会并不多 。北京京剧团的到来,无疑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香港文艺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

演出消息一经传出,整个香港都沸腾了。当时香港有大批南下定居的上海工商界人士,他们对京剧的热爱可谓深入骨髓 。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已经许久未能欣赏到高水平的京剧演出,如今得知北京京剧团要来,而且是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等众多名角齐聚,更是激动不已 。演出门票成为了众人争抢的对象,普庆戏院开售门票的前一晚,购票的人龙就已经围绕戏院一周,场面极为壮观 。戏院门口,“黄牛党” 们也异常活跃,将门票价格炒得颇高,但即便如此,依然一票难求 。

4 月 30 日晚,北京京剧团在香港的首场演出震撼登场,推出的剧目是新编历史剧《赵氏孤儿》 。这出戏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冤报冤》,在解放前就有 “余派” 余叔岩演出的版本,名为《搜孤救孤》,是京剧界赫赫有名的 “骨子老戏” 。而此次北京京剧团的演出,在剧本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的丰富和创新 。

谭元寿在剧中饰演被奸臣屠岸贾收养成义子的孤儿赵武 。这一角色原本属于小生行当,但谭元寿以其深厚的 “文嗓” 功底,成功驾驭了这一角色 。他头戴双翎、腰挂宝剑,英姿飒爽地登上舞台 。在得知身世真相的那场戏中,谭元寿的表演堪称一绝 。他先是露出震惊的神情,随后身体微微颤抖,仿佛被命运的巨轮无情碾压 。紧接着,他以 “硬僵尸” 的高难度动作倒地,这一动作不仅考验演员的身体素质,更考验其对角色情感的把握 。谭元寿的表演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让观众们看得目瞪口呆,现场掌声雷动 。最后,他手刃仇人,为赵氏一族报仇雪恨,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谭元寿的精彩演绎,让这个角色在舞台上焕发出了独特的光彩,也让香港观众深刻领略到了他的精湛技艺 。

除了《赵氏孤儿》,谭元寿在此次赴港演出中还主演了《将相和》《空城计》等经典剧目 。在《将相和》中,他与搭档们默契配合,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解过程演绎得扣人心弦 。他的表演既有武将的豪迈气概,又有文人的儒雅风度,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空城计》中,他饰演诸葛亮,凭借着沉稳大气的表演和精彩绝伦的唱腔,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那段经典的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唱段,谭元寿唱得字正腔圆、韵味十足,让观众们如痴如醉 。

在京剧的发展历程中,创新始终是推动其前进的重要动力。谭元寿深知这一点,他在继承谭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京剧创新的浪潮中 。他的创新并非盲目求新,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既保留京剧的韵味,又融入时代元素,让京剧更贴近观众的生活 。

其中,《沙家浜》的改编与演绎是谭元寿艺术创新的经典范例 。1964 年,北京京剧团将上海人民沪剧团的《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谭元寿饰演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 。这一角色的塑造,对谭元寿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当时,京剧多以传统剧目为主,演绎现代人物的经验相对匮乏 。而且,《芦荡火种》中郭建光原本是配角,戏份较少,要将其改编为以郭建光为主角的《沙家浜》,难度可想而知 。

谭元寿没有退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的创作中 。为了更好地塑造郭建光的形象,他深入部队体验生活,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操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仔细观察战士们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用心感受他们的思想感情 。他发现,战士们身上有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这种精神成为他塑造郭建光的重要依据 。

在表演上,谭元寿大胆突破传统京剧的表演程式 。传统京剧的表演注重形式美,而现代戏更强调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谭元寿在保留京剧唱念做打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借鉴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表演手法,让郭建光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例如,在 “坚持” 一场戏中,郭建光带领伤病员在芦苇荡中与敌人周旋,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谭元寿通过稳健的台步、坚定的眼神和有力的手势,展现出郭建光的沉着冷静和坚定信念 。他的表演没有过多的夸张和修饰,却让人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强大力量 。

在唱腔设计上,谭元寿也下了一番苦功夫 。他深知,唱腔是京剧的灵魂,要让观众接受现代戏,就必须在唱腔上进行创新 。他与音乐设计人员密切合作,在谭派唱腔的基础上,融入了民歌、地方戏曲等元素,创造出了既富有谭派韵味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唱腔 。其中,“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和 “要学那泰山顶 上一青松” 等唱段,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既展现了谭派唱腔的圆润醇厚,又表达了郭建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些唱段一经推出,便迅速传唱开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 。

对于样板戏,谭元寿有着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见解,他曾坦言:“谭家几代都唱戏,样板戏好不好我们心里清楚 。” 在谈及《沙家浜》时,谭元寿的情感尤为特殊。他在上世纪60年代出演京剧现代戏《沙家浜》中的郭建光一角,这一角色被他塑造得极为成功,至今令人印象深刻,那段经典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更是成为了一代人永恒的记忆。他对《沙家浜》的演绎可谓倾尽心血,一演就是十几年,甚至在一些时期,基本上每天一场,有时一天还能演两场,并且剧组当时都没有为“郭建光”这个角色配备B角演员。

这足以见得谭元寿对这一角色的把控力之强,同时也反映出《沙家浜》对演员要求之高,不但有文戏,还有武戏,关键戏里的唱腔调门特别高,一般演员难以驾驭。 从谭元寿的演艺经历来看,他对《沙家浜》的认可溢于言表。在样板戏整体的范畴中,《沙家浜》确实展现出了诸多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在剧情方面,其故事架构巧妙,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围绕着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的经历展开,将阿庆嫂等地下党员的机智周旋、新四军的顽强坚持以及军民鱼水情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又充满张力。例如阿庆嫂与刁德一、胡传魁在“智斗”一场中的精彩交锋,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性格鲜明,将紧张刺激的敌我斗争通过巧妙的唱词和表演展现得扣人心弦。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沙家浜》充分发挥了京剧的特色。其唱腔设计精妙绝伦,既保留了京剧传统唱腔的韵味,又根据剧情和人物进行了创新。像郭建光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这段唱腔,旋律优美且大气磅礴,谭元寿醇厚的嗓音配合上这恰到好处的旋律,生动地展现出郭建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胜利的憧憬,同时也凸显了京剧在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方面的强大表现力。而在舞台表演上,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严格遵循京剧的程式化表演规范,同时又能融入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使得整个表演既有京剧传统的美感,又能真实地展现出人物所处的情境和内心世界。

尽管样板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深入剖析,以《沙家浜》为代表的部分样板戏,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成就。

风范长存

对待前辈,谭元寿满怀敬重之情 。他深知京剧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前辈们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因此对每一位前辈都尊敬有加 。京剧界泰斗名师都非常赏识他,为了提携后辈,70 岁高龄的谭元寿激动地亲自为王珮瑜献花,更主动与她合演《失空斩》,让年仅 18 岁的她一下跻身 “京剧名家” 行列 。2012 年,86 岁的谭元寿专程前往天津,为 90 岁的王则昭祝寿 。王则昭是谭元寿祖父谭小培的徒弟,谭元寿在众人面前执意下跪磕头,以表达对前辈的敬重 。尽管王则昭极力阻止,但谭元寿坚持完成了这一礼仪 。这一跪,不仅是对王则昭个人的尊重,更是对京剧传统和前辈的深深敬意 。

对待同辈,谭元寿谦逊有礼,从不恃才傲物 。他深知每个人在艺术道路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总是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同辈交流合作 。在与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等名家合作的过程中,他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不断丰富自己的表演经验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以大局为重,为了呈现出一场精彩的演出,他甘愿付出努力 。在排演《赵氏孤儿》时,他与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等紧密配合,共同打磨每一个细节,使得这部戏成为了经典之作 。

对待后辈,谭元寿更是不遗余力地提携和培养 。他深知京剧艺术的传承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因此对年轻演员寄予了厚望 。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给年轻演员传授经验,指点他们的表演 。他经常到戏校教学,或是在家中为学生上课,倾囊相授,从不讲任何条件 。他培养了谭门六代谭孝曾、七代谭正岩,并且广开山门,毫无保留地传授谭派艺术 。

天津京剧院著名文武老生王平原本学武生,谭元寿收他为徒,手把手教他老生戏,如《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 。王平排演现代戏《华子良》时,谭元寿也给予了很多指点和提示,使这出戏成为了王平的代表作,也成为京剧现代戏的成功之作 。在排演《定军山》时,有个年轻演员把 “黄忠” 演得不尽如人意,谭元寿不但没有笑话他,反而耐心地手把手教他如何拿捏老将军的气度 。

后继有人

谭元寿的离世,如一颗巨星的陨落,在京剧界乃至整个文化领域都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2020年10 月 15 日,谭元寿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八宝山殡仪馆外,花圈簇拥,挽联飘扬,各界人士纷纷前来悼念,表达对这位京剧大师的深切缅怀 。叶少兰、赵葆秀、王蓉蓉、于魁智、李胜素等京剧界晚辈,怀着悲痛的心情,缓缓步入礼堂,向谭元寿作最后的告别 。他们的眼中,满是哀伤与不舍,因为他们深知,谭元寿的离去,是京剧界无法估量的损失 。

尚长荣、蓝天野、王珮瑜、李幼斌、刘长瑜等众多知名人士也敬送了花圈,以表达对谭元寿的敬重与哀思 。这些花圈,不仅是对谭元寿个人的悼念,更是对他一生为京剧事业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 。

曾与谭元寿合作四十多年的叶少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音哽咽,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他说:“元寿大哥去世了,我非常非常难过,他的去世是京剧界的重大损失,谭家几代人为京剧事业、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希望元寿大哥一路走好!” 叶少兰的话语,代表了众多京剧人的心声,谭元寿在京剧界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

场馆介绍
北京正乙祠戏楼,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成为商人聚会祀神的场所,至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正乙祠正式成为行会会馆,内建戏楼,全部重建工程约于公元1712年落成,至今,正乙祠戏楼已历294年...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乘地铁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门站下车,南新华街路东
正乙祠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