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正乙祠戏楼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纪实文学《青春“牡丹亭”》娓娓道来昆曲兴衰沉浮事

更新时间:2025-07-29 07:13  浏览量:1

迤逦昆腔为何起于姑苏大地?青春的牡丹之花何以在当代沐光重生?近日,何建明、信世杰创作的纪实文学《青春“牡丹亭”》出版,呈现昆曲六百余年惊艳的发展、复兴史。

从14世纪中叶“昆山腔”的第一声吟唱,到16世纪末汤显祖写就传世经典《牡丹亭》,从20世纪上半叶昆曲“传”字辈的孤灯守火,直至21世纪青春版《牡丹亭》的重燃盛世,昆曲历经数百年沿袭,曾经“姹紫嫣红开遍”,也曾濒临“断井颓垣”。《青春“牡丹亭”》是一部古老昆曲的复兴史诗,以传世经典《牡丹亭》在当代的“青春”重生为线索,系统、完整、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昆曲六百余年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呈现了一曲中国古典艺术的青春传承之歌。

全书追觅历史,聚焦当代。一方面,将中国历代昆曲人的身范立志、继承创新娓娓道来,这些人物和故事,绘就了昆曲数百年薪火相传、百折不挠的宏阔画卷。另一方面,该书生动记述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台前幕后,及其在海内外掀起“昆曲热”并引领年轻一代观众走入剧院的“破圈”传奇。正是传统文化与当代书写的奇妙碰撞,成就了昆曲艺术在当代的美学新生,也重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命脉”。

该书特别收录《牡丹亭》经典古籍插画35幅,沉浸式体验昆曲“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写意境界,走进中国传统美学。书中的话题性、故事性、文学性,能够满足这一群体的阅读欲与好奇心,生动优美的叙事语言也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

场馆介绍
北京正乙祠戏楼,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成为商人聚会祀神的场所,至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正乙祠正式成为行会会馆,内建戏楼,全部重建工程约于公元1712年落成,至今,正乙祠戏楼已历294年...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乘地铁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门站下车,南新华街路东
正乙祠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