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正乙祠戏楼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秦腔为什么是双鼓演奏

更新时间:2025-03-11 21:19  浏览量:24

秦腔声腔源自弦索腔,弦索腔本无打击乐。明万历后期,南戏大举北上,西北弦索腔纷纷放弃中州韵改用西北方言,世称秦腔。

明末清初,以打击乐驰名的青阳腔(关中俗称湖广戏)流入关中,跟西北弦索融合,西北弦索腔由此就有了打击乐,俗称湖广乐。

同时昆曲也进入西北,却放弃中州韵改用西北方言,这就是西北吹腔。那时,西北吹腔跟秦腔常常合在一起演出,就形成了包括西北弦索、西北吹腔在内的诸腔杂陈的秦腔。秦腔由此引入昆曲鼓板,这是秦腔最早的鼓板的。其中昆曲的板被俗称牙子,昆曲的鼓被称爆鼓、苏鼓,早期秦腔只有爆鼓。

清末,商南县寡妇武大脚带二黄戏班来关中演出,被泾阳县安吴镇吴家收为家庭戏班,由此二黄在关中大行其道,被称为汉调二黄。

清末民初,随着安吴安家衰败,武大脚年迈力衰,安吴戏班就散班了。张凤翙先生收拢安吴戏班余众,引入一些京剧艺人,在西安组建二黄鸣盛社。鸣盛社引入京剧鼓板,其鼓俗称干鼓、京鼓。这个剧社邀请名乐人曲江池周坛为鼓师,周坛带弟子荆贵荃在鸣盛社主持武场面。

民初,荆贵荃入易俗社,为易俗社第一代鼓师。他就把苏鼓、京鼓合为一体,创造了秦腔双鼓演奏的体制,受到了广泛欢迎,各戏班纷纷效法,由此秦腔就有了双鼓演出体制。

民初,朱贻堂率领一班西安艺人在兰州组建化俗社,他们不但把当时的西安乱弹带到兰州,还把京剧的打击乐和西安的双鼓体制带到了兰州。

场馆介绍
北京正乙祠戏楼,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成为商人聚会祀神的场所,至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正乙祠正式成为行会会馆,内建戏楼,全部重建工程约于公元1712年落成,至今,正乙祠戏楼已历294年...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乘地铁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门站下车,南新华街路东
正乙祠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