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正乙祠戏楼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古镇深处的唱戏声:他们为非遗点亮一盏灯

更新时间:2025-07-26 04:06  浏览量:1

导言】

在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一所普通的六年制小学伏岭镇中心小学,开设了一门不太“常规”的课:徽剧。

伏岭镇的地标石刻

十几个童子班的孩子,数位七十多岁的老艺人,一位不是徽剧专业、也不是本地人的副校长——他们用每周两节课的时间,把一出出旧戏唱返了校园,唱进了庄头、祠堂和石板路。

他们没有专项经费,没有专业老师,甚至排练厅都是借的。

但胡副校长说:“哪怕剩下五个孩子,我们也会继续持续弄下去。”

伏岭镇中心小学正门

【一.发芽于土地的剧班】

徽剧童子班始于2000年左右,最初综合本地老艺人的意愿,由校方经费支持,从课余时间开始教孩子唱戏。

“过去,当地人一直有唱戏的传统,老人孩子都能哼上几句,小孩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点一点慢慢学。”伏岭镇中心小学的胡副校长坦言,“我不是本地人,很多时候关于学校徽剧童子班的事情,还要看前辈留下的资料了解。”

2013年正月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参加民俗活动留念

胡副校长告诉我,2008年前,伏岭的很多老人家,都能开口唱徽剧,徽剧在村落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构成一种地域性强、生活化的戏曲氛围。然而,随着老一辈艺人的逐渐离世,这种“从小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已不复存在。徽剧传承出现断层。正因如此,童子班的设立不仅是一种文化延续的回应,也是在地方传承链条出现断裂迹象后的一次主动修复。

“孩子们唱的都是普通话、乐谱,我都要和他们说:你们不能唱得太准,太准就没那个韵味了。”胡副校长笑着说。

【二.经费短缺、老艺人教徒】

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着他们父母去城里工作,而离开伏岭镇。如今中心小学全校六个年级加起来只有大约40名学生。因此徽剧童子班的人数也一再缩水到只有目前的14人。童子班主要由伏岭镇中心小学二到五年级的学生组成。考虑到六年级的孩子学习开始紧张,学校已经不要求他们排练了。只是在新学员还未成熟到可以演出的时候借调毕业班的孩子进行演出。

教学主要靠几位老艺人。他们同时也要负责童子班小演员的选拔。“孩子们都很想选上。选不上的话还会哭。”唱了一辈子徽剧的省级非遗传人邵名钦是教孩子们唱戏的老艺人之一。说到这些孩子,他总是脸上挂着微笑。

笔者和邵名钦老师(中)的合影

“我们是冒着风险让他们来上课。”胡副校长说:“老人家们都七十多岁了,身体肯定不能和年轻人比,但他们真的对徽剧满腔热情。”

由于校内空间紧张,童子班的上课地点长期借用邻近的文化馆。这个地方原是镇上的公共文化空间,设有镜面、音响等基础设施,如今已成为童子班的“专属剧场”。孩子们每次去排练,都由老师带队步行前往。虽然没有真正属于他们的排练场所,但在那个宽敞的活动室里,老艺人教戏、孩子们学戏的画面已然成为这座小镇文化日常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这个戏班还是努力地维持着。孩子们也越唱越有戏调,这是胡副校长和老艺人们坚持的结果。

【三.疫情里的“云课堂”】

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外来人员无法进校授课,加上特殊时期儿女们不放心把年迈的父母丢在农村,为了方便照顾,把老艺人们接进了城里,童子班一度面临中断危机。胡副校长与项目负责人临时决定尝试“云教学”:由老艺人邵新溪录制视频或进行线上连线,进行唱腔和身段的示范。学校则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播放,并由教师现场辅助讲解。

伏岭镇中心小学徽剧班的辅导老师们

虽然视频教学难以还原徽剧唱腔的韵味与动作的精细,但“不断线”是他们最坚定的底线。“疫情下的教学真的不容易,但我们没有中断过。”胡副校长说。

特殊时期的传承,更像是一种‘救急’的临时举措。它可能缺乏形式上的完整,也未必有充分的资料可供日后回顾,但它恰恰体现了非遗传承机制的“韧性”:在资源受限、路径受阻的情况下,依旧以最可行的方式运转。

【四.从地方走出去:节庆舞台与被看见的力量】

孩子们在这里学戏不是为了考等级,也不是为了竞赛拿奖,正正经经是“爱唱。”

胡副校长说:“只要一唱上手,孩子们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这些年,伏岭镇中心小学换了数任校长。幸运的是,他们都排除万难,尽最大努力支持徽剧童子班。在他们的推动下,地方政府、民间艺人和校方形成联动机制,推动童子班走出校园,登上更大的舞台。

伏岭镇的老戏台,徽剧从这里走进校园

迄今为止,连续数年,童子班的孩子们以“徽剧小传人”的身份参与美食文化节民俗巡游,穿着戏服、妆容整齐,在古镇街巷中进行传统戏曲展示。巡游现场还包括秋千抬阁、北村板登龙、石门的草龙等多种民俗展演,构成了丰富的地方节庆表演结构。徽剧与其他非遗项目并列亮相,既保持自身艺术特征,也参与到更大的“文娱共场”氛围之中。这种形式不仅是地方儿童戏曲团体的展示机会,更体现了徽剧在当代乡土语境中逐步嵌入民俗展演系的趋势。徽剧不再‘孤军奋战’,而是与舞狮、舞龙、秋千抬阁等民俗表演交融共生……,共同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娱共场”结构这种文化实践在地方文化节庆语境下所产生的交融效应,或许正是徽剧童子班重新获得乡土认同与传承动力的关键路径之一。

徽剧和秋千台阁在太极湖村共同巡游展演

(前排为徽剧童子班演员,背景为秋千抬阁装置中的幼童演员,属于不同展演形式。)

原伏岭镇中心小学校长邵宗惠在调任到绩溪县扬之小学后,2023年借助“徽文化传承”课题项目,他组织扬之小学三百余名学生前来伏岭,在“徽文化传承”项目下与童子班联排演出,表演经典剧目《美女引凤》。这一跨校合作成为非遗进校园的代表性案例,它让童子班在地方文化网络中的位置更为清晰可见。徽剧不再只是“留在伏岭”的传承项目,它正以一种悄然却坚定的方式,向更广阔的校园文化中渗透。

2023年5月,新华社以《古村落里的徽剧新苗》为题报道童子班的发展,镜头定格于孩子们表演与老艺人教戏的瞬间。
除了媒体关注,童子班还先后参与了两部与徽剧传承相关的微电影拍摄。2023年9月,由绩溪县委宣传部联合安徽电视电影集团拍摄的《值年》,将春节三十的“值年”习俗与戏剧展演交织呈现,展现出徽剧在乡村节庆生活中的文化生命力。2024年1月,县委组织部推出微电影《好戏》,邀请杭州小演员加盟,与伏岭童子班同台演出,尝试搭建起一座城乡戏曲互动的舞台。《值年》目前已可在网络平台检索观看,影片完整记录了童子班参与拍摄的过程与现场。

这些影像作品的背后,既是童子班参与县域公共文化建构的轨迹,也折射出地方政府与媒体在非遗传承中的叙事介入。相比传统课堂教学,这些“被看见”的过程本身,也成为当下徽剧传承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童子班剧目《美女引凤》荣获绩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艺术宣讲”活动二等奖,并与伏岭“老年班”联袂演出,呈现出少见的“代际合声”。为了应对人员流失与毕业问题,童子班又重新排演剧目《骏马凌云》,并参加中新社关于新安江区域徽剧传承的展演采风活动。胡副校长说:“虽然只剩下十四个孩子,我们依然坚持做下去。”

伏岭镇中心小学两位童子班学生为笔者清唱徽剧《水淹七军》

【结语:】

不难看出,伏岭作为徽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持续受到主流媒体和文旅系统的关注。从村庄节庆到影视平台,从校园课堂到跨区域采风,童子班在不断拓展的演出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成为当前乡村非遗教育中颇具代表性的样本。也正是在这些日常而具体的行动中,地方戏曲的当代表达与本地的持续传承,才逐渐找到交织融合的路径。在伏岭,童子班不仅是技艺传承的载体,也成为人们理解徽剧在当代乡土社会中意义变迁的重要窗口。

场馆介绍
北京正乙祠戏楼,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成为商人聚会祀神的场所,至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正乙祠正式成为行会会馆,内建戏楼,全部重建工程约于公元1712年落成,至今,正乙祠戏楼已历294年...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乘地铁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门站下车,南新华街路东
正乙祠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