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明:我眼中的吕日周
更新时间:2025-03-11 09:04 浏览量:38
吕日周曾经是中国官场的另类人物,写他的文章很多,我无意凑热闹,只想通过我的视角,写写我眼中的吕日周。
吕日周和我父亲以及我两代人都有工作交集。他文革期间大学毕业分配到雁北地区工作,在地委写过材料。我父亲文革期间从省报下放雁北地委办报,同是从事文字工作,他们自然认识。后来,父亲回到省报,代表省委去原平调查“搭台唱戏”,写出几万字的调查报告,旗帜鲜明地支持县委书记吕日周的改革。1992年,我从省电业局借调到省体改委从事宣传工作,他成为我的上级。
刚到省体改委,我就听到这样一段民谣:“调研室体改办,提上个包包瞎疙转,写下材料没人看。”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清水衙门,可是吕日周却干的风生水起,我在他的授意下,为山西的改革开放鼓与呼,也写了不少调查报告和新闻报道,个人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眼界也变得广阔了。一年多后,我离开省政府,回到原单位担任媒体总编辑,也多次找他约稿,请他讲课。父亲去世后,我找已经担任省政协副主席的他约写纪念文章,他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的纪念文章写出来后,先在《山西政协报》做了连载,后收入纪念父亲的文集中。他曾经把他出版的每一本书都送给我,我知道,吕日周认识的人太多了,他是因父敬子,才和我有了交道。
吕日周的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妙语成珠,听他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写的文章更是无官腔、接地气,好看耐看很是过瘾。仅举几例:
省体改委有许多副处长是20多岁年轻人,提拔很快,这点让我很惊诧,因为在我的原单位起码到40多岁才能熬到副处长。看来,吕日周敢于破格提拔年轻人,没有什么顾虑。一次,我参加体改委的一次会议,吕日周在会上讲话,让我震撼。他说,“提拔吧,大不了提拔错了,反正现在的干部大部分都提拔错了,再提拔错一个怕啥!”后来我才想明白:他那样说其实并不是对提拔干部的不慎重,而是为了打消人们对提拔年轻干部的思想顾虑,鼓励人们放开胆子,大胆提拔年轻人。
一次,我到他家里看望,说起省政府的干部作风,他说:“现在有些干部很奇怪,省政府门前那么多上访的问题不去解决,反而是溜出后门去下乡调研,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先把门前的问题解决好吧!”我当时想,他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官员们听了心里会不高兴吧!
他担任省政协副主席后,去五台山调研,回来后感慨地和我说:“和尚庙里都有许多清规戒律,谁违反了就逐出山门,而我们的共产党许多人犯了错,却总是被庇护、掩盖问题。难道我们还不如和尚们吗?”
父亲去世后,我找吕日周约稿,他很快就写好了。他的文章标题很另类:“哪里再能遇见您这样的人”。三个小标题先后是:“初识老康;感受老康;敬佩老康”。文章里描述了他第一次见到父亲,误把父亲当成地区报社的一个普通编辑,而抓差让父亲抄了一宿文稿,20多岁的他写一页让我40多岁的父亲抄写一页,而我的不爱说话的父亲一声不吭,服服帖帖地替他完成了任务。后来他才知道父亲早年就是晋绥日报编辑,后来又是省报的领导,是山西的大笔杆子,只是文革下放才屈尊在地区报社担任社长,他事后懊悔不已。回忆文章写得活泼生动、有血有肉,且饱含着深情。文章中还写了父亲在原平调查“搭台唱戏”经验,舌战地委主要领导的故事。父亲去世后,他专门送来一副挽联,内容是:
“晋绥一枝正义笔,下放雁北走九百村,否定极左思潮,北岳恒山脚下,奋笔疾书,唤起民心,百姓想念您;
省委三人调查组,深入原平写三万字,赞扬搭台唱戏,地委汇报会上,舌战庸官,正气凛然,干部牢记您。”
1984年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卢功勋同原平县领导干部合影
1983年新老干部座谈会
1983年山西省长王森浩同原平县领导干部合影
1984年,山西省委副书记李修仁同志与原平县局以上领导干部合影
198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副总理李鹏视察原平
纪念父亲的文集出版后,我去送给他,他对我说:“你父亲有颗金子般的心,他的内容很多都可以写,可以搞个首发式,成立个你父亲研究会”。那时我没有完全理解他的话,总觉得父亲已经去世了,再成立研究会有必要吗?现在,我在写作回忆父亲及和父亲有关的文章时,愈来愈觉得吕日周的话是有道理的,回忆父亲,我可以写厚厚的一本书。
一个普通记者出了一本书,他在序里写道:“这是一个普通编辑,如果把他放到全国范围看,确实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凡人。凡人的特点就是认认真真学习,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生活,他们从来不把社会的突变主动地和自己的劳动联系起来,不像有些官场中人,谈起当地的成绩总要眉飞色舞地和自己紧紧挂钩,言必称‘我亲自’:我亲自主持会议,我亲自动员,我亲自深入调查……自命不凡的人常常引起凡人的发笑:就差说我亲自上厕所了!”
他在序里写道:“官员的提拔升迁,都是沾了凡人的光,所以,官员应向凡人靠拢。像作者这样辛勤劳动着的亿万普通干部和广大管理者、劳动者,使无数个小地方、小单位每天都发生着小进步、小发展。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努力使小地方发生着小变化,才使得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发生令世界目瞪口呆的大变化。小变化引起大变化,小人物造就大人物,平凡人有着高尚的心,尊重人就会创造业绩,这是客观规律。”他的这段文字我读了深思许久,感觉很受用。
他从省政协副主席职位退下来之后,我去他家里看望,他嬉戏地说:开了一辈子会,大部分都是没用的会,讲了一辈子话,大部分都是没用的话,写了一辈子文章,大部分都是没用的文章,提拔了一辈子干部,大部分都提拔错了!我说,您的文章许多人还是爱看的,您的讲话许多人还是爱听的。后来我想,他这样说,与其说是玩笑话,不如说他是对官场的一些弊端,比如官话套话、形式主义的会议以及新八股文风的一种鞭挞更为准确!
听说他退下来之后,写书、调研、讲课和主持省改革创新研究会,每天忙的不亦乐乎。我还听说省改革创新研究会的一项实际业务就是经常集体出去种树,也许这就是吕日周常说的无权无势的人还可以干好事吧。每逢春节,我给他发个拜年短信息,他回复总是四个字:小明节乐。看到这四个字,我就会想,唉呀,到底是领导干部出身,就像批阅文件一样,言简意赅。可是毕竟是原生态,其中的温情,我却觉得胜似那些转来转去的貌似温情的拜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