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正乙祠戏楼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民间故事:书生走夜路,遇到有人唱戏,老婆婆:听到铃响别回头

更新时间:2025-04-21 23:34  浏览量:27

乾隆年间,江南书生张翰林赴京赶考。他家中贫寒,为节省盘缠,常常晓行夜宿。这日夜幕低垂,他正行至一处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赶路。

月色朦胧,树影婆娑。张翰林提着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间小道上。忽然,远处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丝竹声,隐隐夹杂着咿咿呀呀的唱戏声。他心中诧异,这荒郊野外怎会有戏班子?

循声而去,转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片空地上搭着一座红漆斑驳的戏台,四角挂着白纸灯笼,幽幽地泛着青光。

台下坐着几十号观众,奇怪得很,安静得要命,一点儿喝彩的声音都没有。戏台上,几个穿着戏服的演员正在演着一出张翰林从来没看过的戏。

"这位公子,何不入座一观?"一个沙哑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张翰林回头,见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着褐色长衫,脸上皱纹纵横,一双眼睛却亮得吓人。

"老丈,这荒山野岭,怎会有戏班演出?"张翰林拱手问道。

老者咧嘴一笑,说道:"我们'幽冥班'专走夜路,为夜行客解闷。公子远道而来,不妨歇歇脚,看场戏再走不迟。"

张翰林本想推辞,却鬼使神差地跟着老者来到前排坐下。他环顾四周,发现观众们个个面色惨白,神情呆滞,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戏台,对身旁来人毫无反应。

戏台上,一个花脸武生正在唱:"夜行莫听鬼唱戏,路遇生人莫应答..."声音凄厉刺耳,不似人声。张翰林心头一颤,这唱词怎如此诡异?

"公子觉得这戏如何?"老者不知何时已坐在他身旁,一股腐臭味若有若无地飘来。

张翰林勉强笑道:"唱腔独特,只是这词..."

"这词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真言。"老者凑近,张翰林看到他眼中竟无瞳仁,只有一片惨白,"公子可知这戏文讲的什么故事?"

张翰林摇头,老者阴森一笑:"讲的是一个书生夜遇鬼戏,多嘴多舌,最后成了戏中人的故事。"

张翰林背后一凉,正欲起身告辞,忽觉衣袖被人拉住。转头一看,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她面色青灰,嘴唇乌紫,正拼命对他摇头。

"莫应声..."老妇人声音细如蚊蚋,"夜遇鬼戏莫应声,听到铃响不回头..."

张翰林心头大骇,再看那老者,已飘然回到戏台边,对台上伶人说了几句什么。台上戏子们齐刷刷转头,数十双空洞的眼睛直盯着张翰林,嘴角同时扬起诡异的弧度。

戏文陡然一变,一个青衣旦角莲步轻移,唱道:"书生赶考夜独行,遇我戏班不知情。若问此为何处地,黄泉路上第一亭..."

张翰林浑身发抖,终于明白自己遇到了什么。他想逃,却发现双腿如灌了铅,动弹不得。老妇人枯瘦的手指紧紧攥着他的衣袖,低声道:"别动,别说话,等鸡鸣..."

台上戏子们开始围着张翰林打转,花脸武生用长枪挑起他的包袱,小丑扮相的伶人将惨白的脸凑到他面前做鬼脸。张翰林咬紧牙关,牢记老妇人的警告,一言不发。

"公子为何不说话?"老者飘到他面前,声音忽远忽近,"可是嫌我们戏唱得不好?"

张翰林闭目不语,额头冷汗涔涔。

"不说话也罢。"老者冷笑一声,"来,给公子看个新鲜的。"

戏台上突然烟雾弥漫,待烟雾散去,张翰林惊骇地看到自己已故的母亲站在台上,泪眼婆娑地望着他:"文远我儿,为娘想你想得好苦啊..."

张翰林喉头哽咽,几乎脱口喊出"娘亲",却感到老妇人在他手臂上狠狠掐了一把。他猛然清醒,母亲去世已十年有余,眼前必是鬼物幻化。

见他不为所动,戏台上的"母亲"突然面目扭曲,七窍流血,厉声尖叫:"不孝子!连亲娘都不认了!"声音刺耳,震得张翰林耳膜生疼。

戏班众人齐声怪笑,声音如夜枭啼鸣,令人毛骨悚然。台下观众依旧静默,只是全部转过头来,用空洞的眼神盯着张翰林。

"既然公子不爱看戏,不如加入我们如何?"老者不知何时换了一身寿衣,手中多了一面铜铃,"来,回头看看谁来了..."

"叮铃..."铜铃轻响,张翰林顿觉脖颈一凉,似有人在他耳后吹气。他想起老妇人的警告"听到铃响不回头",死死盯着前方,任凭冷汗浸透衣衫。

"回头啊...""母亲"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冰凉的手指抚上他的脸颊,"看看为娘..."

铜铃再响,张翰林眼前发黑,头痛欲裂。他用尽全身力气咬破舌尖,剧痛让他保持了一丝清醒。

"好个硬骨头!"老者怒喝一声,铜铃摇得震天响。戏台上突然伸出无数苍白手臂,向张翰林抓来。老妇人猛地站起,挡在他面前,那些手臂碰到她就像碰到烙铁般缩了回去。

"老太婆!坏我好事!"老者面目狰狞,整张脸皮突然脱落,露出里面腐烂的肌肉和森森白骨。

张翰林几欲昏厥,却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微弱的鸡鸣。老妇人精神一振:"坚持住,天快亮了!"

戏班众人闻言大乱,台上"母亲"发出不甘的尖啸,化作一缕青烟消散。老者恶狠狠地瞪着张翰林:"今日算你走运,记住,夜路走多了..."

话音未落,又是一声鸡鸣传来,比先前更近更清晰。戏台开始摇晃,灯笼一盏接一盏熄灭。台下观众如提线木偶般站起,机械地向四面八方散去,转眼消失在夜色中。

"公子保重..."老妇人的声音渐渐飘远。张翰林转头想道谢,却发现身旁空无一人,只有一件破旧的寿衣落在地上。

天边泛起鱼肚白,戏台、灯笼还有观众一下子全都没了踪影,就好像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样。张翰林瘫软地坐在地上,这才发现自己正坐在一片乱葬岗上,周围全是坟茔,好几具白骨有一半露在土外面。

他颤抖着爬起,发现包袱还在,只是里面的干粮已变成纸灰,水囊中的清水成了腥臭的血水。张翰林连滚带爬地逃离了那片坟地,直到日上三竿,遇到一个樵夫,才知自己昨夜走过的山路早在二十年前就因山崩废弃,常有行人失踪的传闻。

樵夫听罢张翰林的经历,脸色大变:"客官遇到的是'幽冥戏班'!那是群枉死的戏子冤魂,专找夜行人做替身。幸好你记住了'夜遇鬼戏莫应声,听到铃响不回头'的禁忌,否则..."

张翰林后来顺利到京,虽未高中,却平安返乡。他将这段经历记录下来,告诫后人:夜行若遇不明戏班,切记莫应声、莫回头,静待天明。

从此,"夜遇鬼戏莫应声,听到铃响不回头"的警语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夜行人口口相传的保命箴言。

场馆介绍
北京正乙祠戏楼,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成为商人聚会祀神的场所,至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正乙祠正式成为行会会馆,内建戏楼,全部重建工程约于公元1712年落成,至今,正乙祠戏楼已历294年...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乘地铁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门站下车,南新华街路东
正乙祠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