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运动的先设计后施工先搭台子后唱戏理论
更新时间:2025-04-19 10:41 浏览量:5
打乒乓球,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工作阶段,包括观察、判断、思考、决策四个过程,统称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只动脑不动手。
第二个阶段为施工前的准备阶段,统称发力支架搭建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只动身体不碰球。
第三个阶段是正式施工阶段,即正式打球阶段。
也就是从引拍开始,经过运拍、拍球汇合、带球、球出手、收拍共五个动作。
第四个阶段为还原阶段,即收拍后将身体重心调整到身体中轴线上,将球拍放置到中线位置。
多数业余选手只知道打球只有一个阶段,不知道总共有四个阶段。
特别是不懂设计阶段要干什么,准备阶段要干什么,没有还原的意识和习惯。
四件事情,你只干了一件,结果能好吗?
就像我们做饭,首先要想好吃什么。
这是设计阶段的任务。
其次要根据设计要求去买菜,然后是摘菜,接着是洗菜,然后是切菜。
这是准备阶段的任务。
第三步是炒菜。
这是正式施工阶段的任务。
第四步是洗锅洗碗碟。
这是还原阶段的任务。
做饭的四个步骤大家不会忘记任何一步,因为每个家庭每天都会这么做。
不想好要吃什么,就没有办法做饭。
想好了要吃米饭、吃饺子、吃面条,要买什么菜就容易确定。
买好了菜,不摘菜,不洗菜,菜上面有脏东西没法吃。
不切菜,很多菜就炒不熟。
打乒乓球,也是这个道理。
关于打球前的观察、判断、思考、决策等四项前期工作,笔者已经写了不少文章。
写发球、接球等打球过程的文章更多。
写还原的文章也有。
本文重点讨论打球第二阶段,根据设计方案搭建打球的发力支架与支架运用的次序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是发球还是接球,都应当按照一站位,二重心,三支肘或肩,四转肩身,五引拍,六蹬地转身,七运拍,八击球的次序发力。
站位、重心、支肘或肩、转身四个动作属于发力支架的搭建工作。
长球远台站位,低重心,用肩臂杠杆发力。
无须将肘部支撑在身体后部或者前部,必须大转身。
短球近台站位,高重心,用肘臂杠杆支撑腕掌杠杆和指掌杠杆发力。
正手球(右手执拍)肘部要支撑在身体后部,反手球肘部要支撑在身体前部,应当小转身。
引拍、蹬地转身、运拍、击球四个动作属于发力支架的运用工作。
正手长球要向右后大引拍,右脚要用力猛蹬地向左前大转身。
运拍距离要长,击球点离球台底线的距离要远,一般要大于40厘米。
反手长球要向左后中引拍,左脚要用力猛蹬地向右前中等程度转身。
正手短球要向右后小引拍,右脚要轻蹬地向左前小转身。
运拍距离要短,击球点一般在底线前30厘米之前。
反手短球要向左后小引拍,左脚要轻蹬地向右前小转身。
先设计后施工,大家容易理解,就是先想好要怎么打,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打球。
先搭台子后唱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
因为搭台子的前提是,要观察对方的站位、重心高低、打球习惯与短板等信息,确定接球的目标落点。
还要判断来球的长短、正反手,以便确定接球时的站位;
要判断来球的高度,以便调整自己的重心高度;
要判断来球的速度,以便确定自己接球的速度;
要判断来球的旋转方向和旋转强度,以便确定触球时用俯拍还是仰拍,俯拍角度与仰拍角度分别有多大;
要判断来球在正手还是反手,以便确定用左倾拍还是右倾拍或者正前拍触球。
观察详细,判断准确,思考全面,决策正确,准备动作才能有的放矢。
多数人不会观察,不会判断,不会思考,不会决策,准备工作就无从做起。
没有准备动作,球来了才准备和出手,打球必然处于盲目混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