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女之恨31载,骨肉分离永远不得相见,背后原因令人瞠目结舌
更新时间:2025-04-11 12:30 浏览量:33
1941年,深秋的一天。
他狂怒地重重拍着那扇紧闭的大门,大叫着:“快开门!把女儿还给我。”
门内始终无人应答,几个街坊邻居从家里探出头来看热闹似地张望着气急败坏的他。
七尺男儿,眼泪竟然不争气地簌簌而下。
那一刻,他感受到过往几十年人生当中从未有过的孤单和无助。
再一次无功而返,他悻悻地回到家中。
见到妻子,他全身颤抖地质问:“那是我们的女儿,为什么呀?”
妻子不知如何劝解丈夫,讪讪地安慰道:“就当送给凌姐姐的礼物吧。”
他圆睁的双眼中透出不认识般的难以置信:“你拿我们的珏儿当礼物?那可是你十月怀胎生下来的。是我们的骨血啊。想起她粉嫩的小脸蛋,我就心痛。”
妻子听罢,表情复杂地默默低下了头…
“惊春谁似我?客途中都不问其他!”他愁眉紧锁,唱起了那曲与妻子结缘的《拾画叫画》。
“……这画跷蹊,教人难揣难摩。”字正腔圆也难掩凄惨悲切。
泪流满面的他终于明白,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
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与亲生女儿的生离,最后竟成死别。
他就是昆曲小生顾传玠,他娶的是有名的苏州张家的“四朵金花”的老大张元和。
顾传玠
顾传玠认识张元和时,她已经是20多岁的大姑娘,比自己还大两岁。
自己大龄不婚倒情有可原,毕竟他只是一介唱昆曲的戏子,当时的昆曲已是日薄西山。
可张元和呢,美丽端庄,且家世显赫,追求说亲者应踏破门槛才对,这让他很有些费解。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家四姐妹
四姐妹个个“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完全不输同时期的“宋氏三姐妹”。
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分别嫁给了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作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顾传玠本名顾时雨,他这一辈统一取艺名为“传”字,又因其扮演的是小生,故都归为玉字旁,取名叫顾传玠。
顾传玠作为昆曲小生,扮相秀美,丰神俊朗,音调婉转清脆,收放自如,尤其擅长演唱身世凄惨之人物。
有戏曲评论家这样评价顾传价:“一回视听,令人作十日思。”
顾传玠(中)剧照
偏偏张家人都喜昆曲,四姐妹除了琴棋书画之外,也都擅唱昆曲,这都得益于父亲张武龄的引导。
对昆曲入迷的四姐妹对顾传玠自然是早有耳闻。
1929年,张元和与二妹张允和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恰好顾传玠也在上海演出。
张武龄
张元和生来性格含蓄,虽然对顾传玠慕名已久,却又不敢大大方方地去当他的戏迷。
大大咧咧的二妹允和却管不了这许多,她冒冒失失地先给后来成为她大姐夫的男人写了封信,内容大意是希望顾传玠演出时一定要唱她们非常钟爱的那出《拾画叫画》。
上大学时期的张元和
然后她叫上几个男同学当保镖,和几个女同学一起,硬拽上了姐姐元和,浩浩荡荡杀向鱼龙混杂的上海大世界,一睹偶像风采。
大上学时期的张允和英气迫人,颇有几分男子气概,把姐姐元和更衬得柔媚动人,妥妥的女人花一朵。
光华大学时期的张允和
张允和没料到自己的冒失竟为大姐赢得一世姻缘。
张元和看了顾传玠的表演后,痴痴地说了句“精彩极了”。
但性格内敛的她却迟迟没有行动,琴瑟和鸣的理想爱情在水一方若隐若现,却让了解姐姐心思的允和如隔岸观火,有些沉不住气了。
眼看着姐姐和未来姐夫即将走成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允和只能干着急。但姐姐不是她,主动出击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张元和(右)和张允和(左)
不久后,顾传玠所在的剧团内部出现问题,致使顾传玠的演艺事业暂告中断。
1931年,顾传玠在实业家严惠宇的资助下,考进金陵大学读农学,经常往返于苏州和南京。
缘分就是如此妙不可言。
在校期间,顾传阶认识了张元和的大弟弟张宗和。张家孩子不论男女都学过昆曲,底子不错,于是和顾传玠熟识起来。
一次,顾传玠应张宗和之邀前来张家,在庭院中刚巧遇上正跟老师学戏的张元和。
张元和转身之际,满庭芬芳中她差点与顾传玠撞了个满怀。
她一眼认出了唇红齿白、英俊潇洒的顾小生。几年光景过去,玉树临风更胜往昔,心中瞬间涌出几分似是故人来的慌乱。
张元和与顾传玠
顾传玠看她也呆了,他早知道宗和有个大姐温柔端庄,今日竟这般相见了。
不知是慌乱,还是怕献丑,张元和满脸飞上红云,兀自停下不唱了。
各怀心思的两人矜持地相视一笑,当下竟无话。
缘份再次打了个擦边球。
张元和
后来他俩才明白:不论是过往海角,还是明日天涯,要相见的人终归还是要相见。
1936年夏天,顾传玠为义演将重返阔别已久的舞台,正好张元和也在受邀客串之列。
在义演的几天里,顾传玠与张元和重逢接触,一切都在岁月的流转中变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多年之后,顾传玠犹记得自己当年在义演后台背诵《清平调》: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不知被撩动到哪根情丝,张元和脱口而出接了一句:
“一枝红艳露凝香。”
29岁的她和27岁的他自此情愫暗生,却在烽火岁月疯狂滋长。
抗战爆发后,张家人全家迁往大后方避难。顾传玠尚在上海,张元和也想去和心上在一起。
四姐妹与父亲张武龄
她在给二妹的回信中道:“上海有一个人对我很好,我也对他好,但这件事是不大可能的事,这件事是婚姻大事。”
毕竟,此时的顾传玠是一个经商失败的戏子,在两人的爱情里总是有些自卑的影子,这让张元和也心中忐忑。
允和自然心知肚明,回信道:“此人是不是一介之玉?如是,嫁他!”
二妹的鼓励终于让张元和下定决心。
1939年4月21日,张元和与顾传玠在上海大西洋餐厅结婚。遗憾的是,慈父张武龄已于前一年冬病逝,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大女儿出嫁了。
张元和与顾传玠结婚照
在喜庆祥和的婚礼上,热闹的人们却都忽视了一双佯装笑意却隐藏着深深怨毒的眼睛。
婚后两人的小日子过得平淡温馨,经历了两次流产之后,1940年5月26日,张元和诞下一个女儿。
“女儿可贵,应以双玉为名,取名顾珏。”顾传玠对来之不易的女儿寄予了厚望。
他万万没有想到,温柔娴静的妻子情感的水面下竟隐藏着一段冰山般的往事。
这段往事,将左右他们一家三口的未来命运。
张元和
15岁的张元和在父亲创办的乐益女校读书时,结识了学校32岁的舍监凌海霞。
凌家在海门颇具声望。凌父白手起家,凭借过人的才智和胆识成为当地著名的乡绅。
此时的张元和正遭受祖母和母亲接连去世的打击,父亲又再娶继室。心灰意冷之下,她长住学校宿舍,很少回家。
彼时的张元和生得纤细窈窕,眉清目秀,让凌海霞看得竟挪不开视线。
凌海霞(右)与张元和(左)
二人都生于书香世家,又都受过新式教育,因此一见如故。
两人经常结伴而行,同进同出。张元和经常向凌海霞请教学习上的一些难题,凌海霞也会耐心解答,两人常在自习室待到深夜。
凌海霞的关心和慰藉多少弥补了张元和生母早逝的情感缺撼,加之她与继母韦均一关系紧张,更强化了她对凌海霞的情感依赖。
凌海霞
张元和断然没有料到,畸形情感的种子会在“亦母亦姐”的凌海霞心中生根发芽。
从1931年到1935年,张元和最曼妙的青春岁月,完全受到凌海霞的严格管控。
她将一切想靠近张元和的追求者都牢牢挡在门外。所有的男人她都看得不顺眼,都配不上她心爱的独一无二的张元和。
凌海霞更不喜欢帅气的顾传玠,甚至有种莫名的敌视,因为他真正地赢取了张元和的芳心。
最终,她很不开心地接受了张元和嫁给了顾传玠的既成事实,但心头的那根刺却越扎越深。
张家四姐妹
凌海霞一想到张元和躺在那个男人怀里,顿觉涌起彻骨的恨意,那个娇媚可爱的女生再也不能像当初那样常伴自己左右了。
她不能终生霸占独享那种无法与人言的狂恋,那就要夺走她爱的和爱她的。
一个明火执仗的大胆计划在她脑中蕴酿,她要仗着张元和对她的充分信任而实施,然后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那种生无可恋又无可奈何的悲催。
凌海霞去探望产后虚弱患病的张元和,情真意切地主动提出帮忙照看一段珏儿。张元和见她非常喜欢自己的女儿,便欣然应允。
谁知,这一照看便是漫长的31年。
她甚至还将顾珏改跟自己姓“凌”,居然还让孩子叫她“爹爹”。这是怎样一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情感?
凌海霞(左二)和顾珏(中)
顾传玠多次上门讨要女儿无果后,凌海霞干脆带着孩子搬了家,没有人知道去了哪里。她要让那个讨厌的男人尝尽心如刀割的滋味。
面对女儿的无端被横夺,张元和心中百味杂陈,只能找理由为凌海霞的恶行辩解。
张家人甚至还说:“女孩子长大总要改姓的,姓凌也无妨。”
张家九个子女合影
但什么样的理由都无法为亲生骨肉被强抢而开脱,真实的原因可能只有张元和自己心知肚明。
后来的日子顾传玠一直在抑郁中度过,虽然后来张元和又生下一个儿子,多少弥补了一点他心中的遗憾。
1947年秋,顾传玠带着张元和去了台湾,再也未能见过亲生女儿。
张家大家庭合照
20年后,他患肝病带着遗恨去世。张元和在丈夫病逝后又去了美国。
张元和曾为顾传玠做了一本纪念册以示怀念:
“想不到,时隔多年,在台湾黯然神伤演《埋玉》,埋的不是扮杨玉环的张元和,而是埋了扮唐明皇的顾传玠这块玉啊!”
她还曾对人说:“愧,愧,愧,愧对传玠。”
但那个她曾用心爱着的男人再也听不到了。
庆幸的是,她能在有生之年得以和亲生女儿重逢。
最后一次回国,她上台演出了《游园惊梦》。
这一生,她确实是做了一场但愿不复醒的骇俗惊梦。
2003年,96岁的她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去世。
晚年的张元和
结语: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极端占有之爱,才催生出这场当代人伦悲剧。有人觉得张元和爱昆曲,胜过爱丈夫。有人觉得她和凌海霞的感情是游离于友情和男女爱情之外的灰色地带。也许唯有昆曲,才是张元和毕生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