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正乙祠戏楼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京剧变精了?这层深意值得每个戏迷细品!

更新时间:2025-07-24 03:59  浏览量:1

最近总听人说“京剧成了‘精’剧”,乍一听像句玩笑,细琢磨却藏着对这门国粹未来的深深关切。这个“精”字,拆开来看竟有好几层意思,每一层都关乎京剧的生死存亡——有的是必须坚守的正道,有的却是要警惕的陷阱。

第一层“精”:精益求精是本分,但别成了“空中楼阁”

京剧要想立得住,“精益求精”这四个字是绕不开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念做打哪一样不需要千锤百炼?可要是把“精”变成了脱离大众的门槛,那就危险了。

这里不得不提昆曲的前车之鉴。当年昆曲多风光啊,从元末的昆山腔到魏良辅改成水磨调,乾隆年间更是红遍大江南北。可后来呢?文辞越来越讲究,满是生僻典故;唱腔追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普通人听着像天书;表演细腻到每个眼神都有讲究,可老百姓连剧情都看不懂。结果呢?道光之后,街头巷尾听的都是更通俗的梆子、皮黄,昆曲成了文人案头的玩意儿,差点就断了传承。

现在京剧圈也有类似的苗头。有些官办剧团排戏,一门心思往“高大上”凑,台词恨不得掺半本《康熙字典》,唱腔设计得连老票友都得查资料才能懂。反正有经费兜底,观众爱不爱看、票房卖不卖座,似乎都不重要。有人调侃这种戏是“写给评委看的作业”,这话虽糙,却点出了问题——艺术一旦飘在天上,离被人遗忘就不远了。

反观那些真正流传下来的京剧经典,哪一个不是“雅俗共赏”的典范?《四郎探母》里,杨四郎的家国愁肠藏在“母子相见”“夫妻重逢”的家常里;《打渔杀家》里,萧恩的反抗精神裹着“父女讨账”的民间故事。老百姓看得懂喜怒哀乐,票友能品出唱词里的春秋笔法,这才是京剧该有的样子。

第二层“精”:剧目可别“精”成了独苗

另一种让人揪心的“精”,是把京剧“精简”成了几出戏。有人说“留下几出好戏就行,其他的都该淘汰”,这话听着省事,实则是在断京剧的根。

想想京剧最火的那些年,哪是靠一两出戏撑起来的?20世纪初到中叶,京剧能成“国粹”,靠的是“唐三千宋八百”的家底——想看袍带戏有《四郎探母》,想看武戏有《三岔口》,想看法派新戏有《锁麟囊》,甚至连丑角都能挑大梁演《蒋干盗书》。正是这种百花齐放,才让不同行当、不同流派都能活下去、传下去。

要是真把剧目砍得只剩几出“精品”,后果不堪设想。武生的翻扑跌打、丑角的插科打诨,这些绝活没了对应的戏,过不了几代人就会失传。更可怕的是,各地观众的口味本就不同,北方爱听红净戏,南方偏爱文戏,把剧目“精”成了统一配方,等于主动把半边市场拱手让人。这就像一棵树,砍光了枝叶只留主干,看着笔直,其实早就死了。

昆曲当年就是这么慢慢冷下去的。清代中叶以后,常演的戏就那么几十出,翻来覆去演,观众听腻了,新人也没机会创排新戏。后来俞振飞、韩世昌这些大师想改,试着简化唱词、加快节奏,可观众早就跑光了,再改也回天乏术。京剧可不能走这条路。

第三层“精”:该“精”在打磨,别“糙”在应付

真正该追求的“精”,是对戏的打磨要“精”。老戏为什么能让人看一辈子不腻?就因为一代代艺人在细节上死磕。梅兰芳排《贵妃醉酒》,一个举杯的手势,跟琴师、鼓师磨了几十次,就为了合着音乐的节奏好看;尚小云演《昭君出塞》,那套“马上动作”,从踢腿的高度到水袖的弧度,练了整整三年才定型。

可现在的新编戏,大多透着一股“糙”劲儿。不是说不能创新,而是创新得下真功夫。有些戏,剧本是三个月赶出来的,把几个历史事件硬拧在一起,人物说的话半文不白,听着就别扭;舞美恨不得把整个LED屏搬上台,传统戏曲“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虚拟美全没了。更无奈的是,很多新戏排出来就是为了应付考核、拿经费,演两场就封箱,至于观众认不认、能不能传下去,没人在乎。

还有个怪现象:现在不少京剧名家,宁愿去晚会上唱几分钟京歌,也不愿在剧场里演一出完整的戏。为啥?唱京歌轻松啊,对着提词器念几句,钱到手还能在镜头前露脸;唱戏得吊嗓、勒头、练身段,一场下来浑身是汗,票房分成还慢。长此以往,谁还愿意沉下心打磨传统戏?

就像有人说的,“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观众看京剧,看的就是那股子“精”劲儿——一个眼神的流转,一句唱腔的拐弯,都是几十年磨出来的功夫。张火丁的程派为什么受欢迎?她把赵荣琛先生一些稍显粗糙的身段打磨得更规整,情感表达也更细腻,让刚接触程派的人也能看进去、喜欢上。这才是对“精”的正确打开方式。

说到底,京剧变“精”不是坏事,关键是往哪个方向“精”。往艺术深度上“精”,往观众心坎里“精”,往剧目多样性上“精”,这门老艺术才能活得更精神。要是往脱离大众、自我封闭的路上“精”,那可就真成了危险的“精”了。

场馆介绍
北京正乙祠戏楼,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成为商人聚会祀神的场所,至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正乙祠正式成为行会会馆,内建戏楼,全部重建工程约于公元1712年落成,至今,正乙祠戏楼已历294年...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乘地铁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门站下车,南新华街路东
正乙祠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