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国土整治“搭台”农文旅融合“唱戏”——咸安高桥铺就乡村振兴路
更新时间:2025-07-15 18:47 浏览量:1
高桥乡村客厅成热门打卡地。记者赵忠志/摄
■记者周阳 通讯员罗玲
盛夏七月,咸安区高桥乡村客厅,游客纷至沓来,尽享天然泳池带来的夏日清凉,欣赏非遗火壶、打铁花与烟花瀑布的视觉盛宴,在“我在高桥有片田”活动中开启田园研学……清凉与欢乐交织的背后,是高桥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以下简称“高桥项目”)的生动实践——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全域化治理,铺就一条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作为市级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高桥项目以4.9万亩整治范围为画布,投入3.73亿元勾勒发展新蓝图。项目创新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三资整合、多元参与、产业融合”模式,同步推进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让昔日零散的土地资源焕发新生,推动现代农业、军旅文化、乡村旅游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桥项目以生态修复为基底,整治高桥河水源地周边环境,上移取水点,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湿地保护修复,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岸线整治5.2公里,消除农业面源污染2700亩,恢复和改善131军旅小镇停车场旁废弃采石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治理分洪渠1.9公里、灌排水渠15公里,修复矿山35亩,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
以此为基础,高桥项目将白水畈田园综合体、131军旅小镇、乡村客厅、奕喆农业四个旅游景区“串珠成链”,沿线兴起农家乐10家、民宿7家、垂钓基地3处、蔬菜种植基地3处,形成“两轴一环八区”的产业发展布局,以356省道为对外产业发展轴,内部旅游发展轴连通核心景区,外围旅游环线连接各乡村景点,粮食生产区、军事旅游产业发展区、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区等产业区各司其职、协同发力。
农业根基持续夯实。高桥项目开发宜耕后备资源,新增占补平衡指标7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40亩,新增水田指标45亩。5亩以下零星耕地图斑由287块缩减至124块,形成“树成荫、田成方、路成行、排灌便”的格局。水稻产量由原来的900斤/亩可增长至1100斤/亩,农业种植收益年增加175万元。
产业融合不断升温。以“白水畈萝卜”地理标志为核心,实现种植、冷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年产值2000余万元。依托“131地下军事工程”遗址,军旅文化体验、研学教育等业态蓬勃发展,与七彩稻田、花海景观形成互补。七大旅游配套设施全面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医”,让游客既能徜徉生态田园,又能体验军旅文化,实现从“一日游”向“多日留”转变。
村民福祉日益增进。通过“国有企业+村集体+村民入股”模式,白水村成立仙萝投资开发公司,农户以林地、农田等作价入股,每年分红不低于收益的30%,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随着80栋房屋立面改造,建设污水管网6350米,景观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村湾活动场地6100平方米,硬化村湾内部道路2万平方米,8个重点村湾旧貌换新颜。村民或受聘参与农业生产、接待服务、交通物流等工作,或自主经营商铺、农家乐等,多元增收让幸福感节节攀升。
数据见证蜕变:2024年,高桥镇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营业额达800余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约3000万元。高桥乡村客厅、萝卜公社成为热门打卡地,“草地啤酒音乐节”等活动持续火爆,高桥乡村游品牌越来越响。
这个暑期,高桥乡村客厅周一到周五日均人流量达5000余人次,周末日均人流量更是达到10000余人次。从单一农业到“农文旅”三产融合,高桥项目不仅绘就了生态美、产业兴的乡村新貌,更探索出一条资源集约利用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共赢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