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正乙祠戏楼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京剧应该是“精”剧吗?

更新时间:2025-07-09 23:20  浏览量:1

这说法如果表面理解,认为就一层意思,那就不是太合适。要是分开讲,说明白它的几层意思,那样就说清楚了。

首先,京剧要演好,成 “精” 剧,就得 “精益求精”,成 “精” 品。

这是京剧该有的一种样子,但不是全部。说到这个话题,就不得不说说昆曲的教训。昆曲从诞生到慢慢被乱弹剧取代,过了六百多年,它的教训就是慢慢脱离了大众,成了世家文人墨客的玩物,让老百姓听不懂、看不懂,高高在上的。虽然最后也在不断改,但已经晚了。所以京剧得接受昆曲的教训,要做到 “雅俗共赏”,别一味地掉书袋,别离老百姓的审美太远,可以提高剧目的文学性,但也得照顾到底层人的喜好。

昆曲《牡丹亭》

说到这里,又得说说郭德纲,郭德纲的路子和今天京剧的路子正好相反,今天官办京剧团的路子,是拼命往“高大上”上面走靠,不考虑观众也不考虑票房,因为有保障,不用考虑。而郭德纲走的就是吸引底层普通老百姓高兴这条路子,官办剧社可以讲八个字:“高高在上,装模作样”,老郭也可以用八个字形容:“为了生存,吸引观众”。当然,老郭的这个戏离 “精品” 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人家也很明确地告诉你们,就是让台下高兴,怎么高兴他们怎么来,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吃饭。

老郭演戏

回头我们再谈昆曲的教训。昆曲从元末昆山腔开始,到魏良辅改成水磨调,再到清代乾隆年间到了鼎盛,可道光之后就不行了。主要是它变得太精致,文辞净是些典故,唱腔讲究 “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的水磨功夫,表演也追求极致细腻,慢慢成了文人雅士的玩意儿。普通老百姓看不懂《牡丹亭》里 “良辰美景奈何天” 这些话,也跟不上《长生殿》那么复杂的剧情,最后就被更通俗的梆子、皮黄这些乱弹剧种给取代了。

晚清民国时,俞振飞、韩世昌这些艺术家想改改昆曲的表演节奏,简化文辞来吸引观众,可观众已经跑光了,回不来了。京剧得拿这个当镜子,传程式化表演、典雅唱词这些好东西的同时,选剧目、写唱词也得找好平衡。像《四郎探母》把家国大义融到老百姓能懂的伦理冲突里,《打渔杀家》用民间故事说社会矛盾,这样既能保持艺术水准,又贴近老百姓生活,做到 “雅俗共赏”。

那么我们再说说这个“精”另外的一层意思。京剧不能弄成 “精” 剧,这里的 “精” 是少的意思,就是说戏越演越少,最后就精简成那么几出。不管精简得多好,都不能这么干。前几天我写文章反对赵燕侠 “只留下几出所谓的好戏,其他都不演了” 的观点,就是这个原因。

京剧《四郎探母》

从过去的情况看,京剧在 20 世纪初到中叶能发展得好,就是因为剧目多,乱弹剧那时候号称“唐三千宋八百” 它既有《四郎探母》这样的袍带戏,《三岔口》这样的武戏,还有《锁麟囊》这样的新戏,不同题材和表演形式一起让京剧兴旺起来。要是把剧目减到只剩几出所谓的 “精品”,不光丑角、武生这些行当的本事会因为没地方施展而失传,还会断了京剧和各地观众的联系,就像把枝叶都砍了只留主干,看着精简了,其实把艺术生态给破坏了。

以前昆曲在清代中叶后因为剧目固定、表演死板,唱此晦涩难懂,慢慢没了市场,所以赵燕侠 “只留几出好戏,其余都不演” 的说法是不对的,这是给京剧做减法,短期可能看不出来,时间长了,京剧就没了自我革新的能力,成了摆在艺术殿堂里的标本,而不是活生生的文化了。只有保住剧目多样,京剧才能在传承和创新中一直有活力。

京剧是 “精” 剧,还有一层意思是戏不能粗制滥造,得精细打磨。老戏人们看了又看还想看,不就是因为一代代艺人不断精细打磨吗?这样打磨出来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喜欢,看了还想看,反复琢磨。

京剧《三岔口》

戏就得 “细”,不能粗糙。新编戏为啥没人喜欢?就是因为编得各方面都糙。编剧自己觉得好,可观众不买账。好的戏都是经过不断打磨,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慢慢成的。可现在戏曲环境不行,没打磨的时间和条件,新编戏大多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申请经费时有个说法。经费下来,弄个新戏,排一排,演两场,就完事了。至于有没有人看,能不能传下去,票房怎么样,这些当今的 “文艺工作者” 根本不关心。

好多新编戏从剧本到舞台都透着 “速成” 的味儿。有部新编历史剧,编剧为了讲大故事,把好几个历史事件硬凑在一起,人物台词半文不白的,不合现在的语境,也没感染力;舞美就堆 LED 大屏特效,把传统戏曲的虚拟性、程式化都弄没了。编剧在发布会上说得挺好,可这种不考虑观众喜好的创作,观众不认可。

反观经典剧目,都是经过几代艺人打磨出来的。梅兰芳排《贵妃醉酒》,杨贵妃举杯的手势,为了音乐以及场面上的和谐美观,和琴师、鼓师切磋了几十次;尚小云编《昭君出塞》,从唱腔到身段,用了好些年打磨才定型。这样打磨出来的戏,每个动作、每段唱腔都经得起看、经得起听。

尚小云演《昭君出塞》

可现在创作节奏太快,戏曲人很难。有个省级院团的负责人说,新编戏从立项到演出往往就三个月,得应付上级考核,还得赶在申报资金截止前弄完。这样 “任务式创作”,作品只追求数量,不讲究质量。经费下来,赶紧组个临时剧组,排几场应付验收,之后就放起来不管了。能不能让观众喜欢,能不能传下去,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这其实是违背艺术规律的。

昨天有人留言还说:“为啥现在很多所谓的名家艺术家,不好好唱戏,喜欢跑各个晚会唱京歌?因为唱京歌挣钱容易,还不累,又能在领导眼里弘扬‘正能量’,一举好几得,比唱戏强多了。唱戏累死累活,汗流浃背的还拿不到现钱,所以他们当然愿意唱京歌了。”

现在演出市场就是这样,晚会总请京剧名家唱京歌。唱京歌不用像唱戏那样吊嗓练功,也不用花几个月打磨折子戏,对着提词器唱几分钟,就能拿不少钱。而且这些京歌合晚会的主题,能得到官方认可,还能提高自己的商业价值。可唱戏就不一样了,得在台上唱念做打全套来,一场下来累得不行,票房分成也慢。这么一比,很多艺术家就更愿意唱京歌了。时间长了,愿意沉下心钻研传统京剧的人就越来越少,这门国粹的传承真让人担心。

张火丁演《春闺梦》

常说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说书靠情节新,可戏曲就算剧情都知道了,还是值得反复看,看的就是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拿京剧程派来说,张火丁的一些表演很耐看,那不就是她不断打磨的结果吗。

我虽然不太喜欢张火丁的唱,但她的身段还算细腻。她把赵荣琛一些相对粗糙的身段变得规整细腻了,所以刚接触程派的人会很喜欢她,当然,有可能一些赵荣琛先生的粉丝不认同,那么你们就找来赵先生的《春闺梦》录像,再对比一下张火丁这出戏的录像,对比的看看,看我说的是不是事实。

所以刚接触程派的一些爱好者,会觉得张火丁这种把传统动作和细腻情感结合起来的表演很有吸引力,也因为这个,很多人从喜欢她开始,慢慢爱上了程派喜欢上了京剧艺术。

场馆介绍
北京正乙祠戏楼,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成为商人聚会祀神的场所,至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正乙祠正式成为行会会馆,内建戏楼,全部重建工程约于公元1712年落成,至今,正乙祠戏楼已历294年...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乘地铁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门站下车,南新华街路东
正乙祠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