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正乙祠戏楼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云图百科 | 世界非遗看中国:昆曲——水磨雅韵 百戏之祖

更新时间:2025-08-04 19:18  浏览量:4

水磨雅韵

百戏之祖

2025年3月3日,由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正式播出。剧中,大运河见证变迁,昆曲名角罗之梅的故事尤为亮眼。她怀揣昆曲梦,毅然远嫁花街,而后又不顾世俗眼光抛家逐梦。她的命运与运河相连,对昆曲的热爱在运河滋养下更深沉。

正是因为有无数如罗之梅般痴迷的戏曲人代代传承,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历经数百年时光洗礼,依旧魅力不减。2001年,昆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

非遗名片

项目名称:昆曲

项目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列入年份:2001 年

项目类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介绍

2001年5月,昆曲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

历史发展

昆曲历史可溯至元朝末年,南戏入昆山,与当地语言、音乐融合成昆山腔。明朝嘉靖时,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吸收海盐腔、余姚腔及江南民歌小调之长,新腔即后来的昆曲。此后,昆曲发展迅猛,成为明清影响最大声腔剧种,宫廷民间皆爱,文人墨客写就《牡丹亭》等经典。

随着社会变革和新兴艺术形式的冲击,昆曲的发展面临困境,但依然有一批热爱昆曲的艺术家坚守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昆曲艺术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持措施,昆曲逐渐复苏,焕发出新的生机。

技艺特色

唱腔婉转细腻

昆曲唱腔称 “水磨调”,轻柔委婉、细腻圆润。演唱时,演员控气息,让音符变化丰富,行腔追求 “字清、腔纯、板正”。简单唱段也满是装饰音与滑音,旋律似水流石间,韵味悠长。

表演程式严谨

昆曲表演程式严格。角色行当分 生、旦、净、末、丑,各有独特表演特点与规范动作。如小生儒雅潇洒,动作轻盈;花旦活泼俏皮,眼神灵动。表演动作有 “云手”“圆场”“起霸” 等固定套路,具观赏性,助演员塑造角色、传情达意。

剧本文学性强

昆曲剧本多出自文人之手,文学价值颇高。唱词和念白常引诗词典故,辞藻华美,意境深远。不仅是表演脚本,更是可独立品味的文学佳作。

传承与发展

传承价值

文化价值:昆曲内涵丰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鲜活呈现各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剧本中的故事和人物,传递传统道德与价值取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赏昆曲,可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艺术价值:昆曲有 “百戏之祖” 的美誉,深刻影响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众多剧种借鉴其表演、唱腔、音乐等。它在音乐、舞蹈、文学、舞美等方面成就斐然,为其他艺术形式提供宝贵借鉴,于艺术史上地位关键。

传承与创新

传艺育才,筑牢根基

老一辈艺术家言传身教,带年轻学员在剧团实践。学员从经典剧目细处学起,领悟昆曲精髓。各大戏曲院校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教学,开设专业课程,培养兼具专业基础与创新力的人才。相关机构举办传承人培训班,邀专家指导,提升其艺术素养,夯实传承根基。

多元传播,拓展影响

互联网与新媒体成传播新阵地,短视频、直播等让更多人领略昆曲之美。戏曲文化展览展示珍贵资料,助观众感受其底蕴。昆曲进校园、社区,让民众近距离体验。

携手共进,持续保护

多方协同合作助力昆曲发展。政府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科研机构深挖内涵,提供理论支撑;院团与企业融合创新,推新作品与文创;民间团体组织活动,凝聚保护力量,形成良好氛围。

▲木偶昆曲

参观体验

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

苏州市平江历史街区中张家巷

中国昆曲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以昆曲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与昆曲相关的文物、资料,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全面展示了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成就和发展脉络。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珍贵的昆曲剧本手稿、精美的戏服和道具,深入了解昆曲艺术的魅力。

推荐剧目

《牡丹亭》

汤显祖代表作,该剧讲述杜丽娘与柳梦梅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的故事。该剧文辞绝美,“姹紫嫣红开遍” 等唱词经典,以浪漫手法歌颂爱情,展现对自由追求。

《长生殿》

洪昇所作,该剧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为主线,穿插唐朝兴衰。既有帝妃深情,又有宏大历史描绘,音乐舞蹈佳,艺术水准高。

《桃花扇》

孔尚任作品,该剧借侯方域、李香君爱情,展现明末动荡及南明兴亡。桃花扇见证悲欢,“借离合写兴亡”,反映社会现实。

《西厢记》

王实甫经典,讲述张生、崔莺莺在红娘帮助下冲破礼教束缚的故事。该剧细腻刻画心理,大胆歌颂爱情,戏剧冲突精彩,主题美好。

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传承人的坚守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下,不断创新发展,穿越时空,在现代社会中续写着属于它的传奇。

内容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微博@电视剧北上。

本文用于公益宣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稿件来源:信息技术部

场馆介绍
北京正乙祠戏楼,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成为商人聚会祀神的场所,至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正乙祠正式成为行会会馆,内建戏楼,全部重建工程约于公元1712年落成,至今,正乙祠戏楼已历294年...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乘地铁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门站下车,南新华街路东
正乙祠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