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熠生辉 | 燕凌:老戏新声 声声不息
更新时间:2025-05-30 10:52 浏览量:30
青砖黛瓦的回龙窝古巷,梆子锣鼓声穿透时光。
从梨园世家的严苛启蒙,到古调新声的跨界创新,再到断层十八年后的血脉赓续,燕凌,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半生步履,将传统梆子戏从濒临式微的困境拉回舞台中央。
“戏曲传到我这是第三代。” 燕凌的根,深扎在梨园世家。母亲是四平调名角、非遗传承人,后台的弦索锣鼓是她童年的歌谣。
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每个行当“唱念做”都有不同的身段和程式。燕凌却是难得的“宝藏型”演员,戏路宽是她的一大特点,小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文武小生……多个行当唱腔做功样样精通。这不仅缘于“老天爷赏饭”的天赋,还得益于近50年的学戏生涯中,她近乎“戏痴”一样地求知若渴:身为梆子戏演员,却先后求学于四平调、京剧、豫剧、昆曲多个剧种,从少年懵懂学戏到青年有为成角,燕凌凭借的就是两个字:坚持。
文化火种的延续,总需有人甘愿做薪柴。九岁孩子的汗珠砸在练功房的地板上,哥哥手里的苹果啃得漫不经心。燕凌至今记得那根竹竿抽在腿上的脆响——梨园世家的传承,从不是岁月静好的过往。母亲吊着嗓子唱四平调时,父亲在幕后把琴弦扯得吱呀作响,这份传承就像台老式织布机,把一代代人的筋骨织成密实的戏服;那些咬牙坚持的日夜,恰似非遗传承最朴素的注脚。
这种以家族为载体的技艺授受,不仅是唱腔与身段的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活态延续。母亲的婉转戏韵、父亲的弦音如织、兄长的严苛鞭策,共同织就了燕凌的艺术底色。正如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丁恒星所言:“这种以家族为载体的传承模式,不仅是技艺的授受,更是文化基因的活态延续。它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由一代代人用心血浇灌而出。”
传统与时代的破茧交响
当梆子戏的锣鼓声从老戏台漫向现代剧场,燕凌正以创新为刃,划破传统与时代的隔膜。
破局之道,始于剧目。她带领剧团果断“避”开河南大师们的经典,全力打造“徐州梆子”专属的原创剧目。《母亲》——这部近年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正是她破壁求新的典范。它并非梆子戏的固有家底,而是燕凌向昆曲师傅学艺后,亲手“移植”并“化”入梆子血脉的成果,从昆曲宝库中汲取养分,填补了徐州梆子在表演性上的历史空白。
“梆子戏,重唱功,戏多,但表演、身段被忽略了。”燕凌精准审视着剧种的“短板”。而昆曲“边舞边唱”的柔美风韵、极强的身段表演性,恰是激活梆子戏视觉张力的良方。于是,她大胆进行重组:保留梆子戏“高亢激越”的筋骨——那是其灵魂所在;同时,将昆曲的“委婉细腻”如丝如缕般“揉”进梆子的铿锵之中。
创新不止于表演。面对观众日益提升的“综合审美”,燕凌在舞台呈现上同样锐意革新。音乐上,她深知单靠传统民族乐队略显“单薄”,缺乏“厚重”感。为此,她力邀交响乐团合作,让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与质朴的民间乐音交织共鸣,极大丰富了梆子戏的音乐层次和表现力。
面对“刷着短视频长大”的年轻观众,燕凌的革新更为彻底。她将目标群体明确锁定为“年轻人、大学生”,创作思维也随之转向。今年4月9日晚,在江苏模特艺术学校艺术中心,由江苏省梆子剧院原创梆腔音乐情景剧《梦·红楼》首次公演。演出在传统戏曲唱腔基础上,融合梆子戏的独特韵味与现代沉浸式体验,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当代诠释与艺术升华。“我把梆子戏那种很‘硬’的、‘梆梆梆’的主要特征,给它‘破’了一下。”在燕凌看来,创新戏曲一定要跟进时代,用美的艺术“圈粉”年轻观众。
从移植昆曲填补表演空白,到嫁接交响乐丰盈听觉,再到融入电音、重构唱腔、强化歌舞以拥抱年轻观众,燕凌带领徐州梆子完成了一场全方位的“破茧”之旅。阅尽千帆的燕凌明白了一个道理,若想古调不朽,须与今人共呼吸。
断层十八年后的血脉赓续
回龙窝,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历史文化街区,绵延相连的青砖黛瓦,九曲回环的前尘古巷,无不渲染着江苏梆子戏的鼓点节奏和唱腔韵味。2020年,在燕凌的多方奔走推动下,徐州重启已经停滞十八年之久的定向委培模式,江苏省梆子剧院与江苏模特艺术学校联合开办江苏梆子班。这批孩子出生于2005年之后,是江苏梆子戏的新一代接班人。
那一年,当燕凌带着孩子们走进江苏模特艺术学校的练功房,窗外梧桐沙沙作响,恍惚又是四十年前,兄长监督自己练功的午后。 “断层18年,将近20年,没有下一代,你怎么传承?” 燕凌的语气沉静,却字字千钧。这近乎悲鸣的自问,曾是徐州梆子面临的绝境。近二十年未曾招生,剧团后台演员青黄不接,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燕凌深知,光靠舞台上的辉煌无法延续剧种生命,必须重塑“造血”机制。
为此,她奔走寻求校企合作,亲自挑选苗子,剧团骨干化身教员,硬是开辟出一方梆子戏的传承基地。汗水浇灌,终见新蕊。去年,这群孩子,实现了徐州在“中国戏曲小梅花奖”上零的突破,当梅兰芳大剧院的聚光灯,照亮这些年轻的面庞,燕凌那份沉甸甸的心愿终于有了回响:“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全国舞台认识、认可,为我们的徐州梆子点赞!”
这方舞台,演绎的是一代代人的戏曲人生。孩子们的未来刚刚开启,放弃还是坚守,都会留给时间检验。而戏腔婉转,终会声声不息。那些稚嫩脸庞登台之时,文化遗产完成了最动人的转化:它不再是艺术形式的标本,而是少年眼中的光。
当戏曲班开班,传统与时代的对话已然开启。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丁恒星认为,这是青年一代的文化转译,他们接过的不只是戏服和唱腔,更是重新编码文化基因的权利。断层十八年后的破冰传承证明:真正的文化遗产,是代代接力、永续生长的活态根系。
从竹竿下的九岁孩童,到古调新声的破界者,再到少年一代的领路人,燕凌用五十载光阴印证:传统文化绝非博物馆的静物,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当梆子锣鼓再次震荡古彭城,我们听到的,不仅是燕凌的铿锵人生,更是一个民族守护文化根脉的深沉回响。
点击观看视频
徐州广电记者 | 李尧
编辑 | 欧阳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