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正乙祠戏楼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稚嫩童声传昆曲 六百年古韵唱新声

更新时间:2025-05-12 19:03  浏览量:8

昆曲作为中华雅文化的集大成者,历经六百年传唱不衰。在昆曲发源地——江苏昆山的一所普通乡镇小学,有一支由二十余名学生组成的“小梅花”昆曲艺术团。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年,昆山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正式成立。艺术团取名“小梅花”,不仅是对自身的激励与鞭策,更寓意着梅花迎寒绽放的坚韧品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梅花”成员们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将所有课余时间投入昆曲练习,周末、寒暑假更是全天候集训。

踢腿100次,每一下都要脚尖绷直、力达指尖;下腰200个,纤细的腰肢在反复起落间锤炼柔韧;前桥100个,翻腾的身影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飞脚500次,脚尖触额的清脆声回荡在练功房内。为了登上昆曲舞台,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数百上千次重复练习,在汗水与泪水中磨砺技艺,砥砺心志。

在排练厅的镜墙前,解苏倩的身影永远准时出现。为雕琢《游园》中的“兰花指”,她将放学后的两小时化作专属练功时段;为驾驭三米水袖,500余次抛收练习磨破3套戏服。她在暑假期间每天坚持6小时练习,让杜丽娘的身段浸透汗水也绽放光华。她的妈妈表示,周末别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玩耍,苏倩却凌晨五点起床完成文化课作业,然后第一个到教室练习唱腔。这份坚持让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昆曲带给她的成长。

“小梅花”成员来自江苏、安徽、河南等10多个省市,因共同的昆曲梦想相聚于此。数年寒暑磨砺后,他们化身文化小使者,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湖南等10余个省市,甚至远赴海外,参与昆曲文化交流演出。他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般,将这门600岁的艺术播撒四方。

近年来,“小梅花”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及港澳文化交流,加入苏港澳基础教育合作联盟,前往香港参与文艺展演;接待台湾校长团,用昆曲搭建起文化互鉴的桥梁。与此同时,“小梅花”还肩负起文化出海的使命。受邀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AVP合唱团共同举办文化体验活动,“小梅花”与外国友人联袂演绎“混搭版”《牡丹亭》;前往维也纳金色大厅,演绎经典《游园惊梦》,让东西方观众在昆曲之美中共鸣、交融,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国际影响力。

从乡镇小学的练功房到国际舞台,“小梅花”用二十五年的坚守与奋斗,奏响了昆曲传承的新篇章。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为笔,以昆曲为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600年的古韵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场馆介绍
北京正乙祠戏楼,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成为商人聚会祀神的场所,至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正乙祠正式成为行会会馆,内建戏楼,全部重建工程约于公元1712年落成,至今,正乙祠戏楼已历294年...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乘地铁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门站下车,南新华街路东
正乙祠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