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正乙祠戏楼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张允和到底有多美?1930年杂志封面上的留影,气质出众,亭亭玉立

更新时间:2025-05-08 19:20  浏览量:9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是“白发才女”张允和在其21岁时,为杂志封面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她,身穿旗袍,头顶民国时期经典的卷发,样貌出众,气质过人,即便是带着眼镜,也没能封印住她的颜值。

1909年,安徽合肥的张家宅院里,一场特殊的“抢救”正在进行,二小姐张允和作为早产儿呱呱坠地时,体重不足四斤,脐带绕颈三周,气息微弱得几乎无法察觉。

如果不是张家老祖母的坚持,张允和的生命可能就会戛然而止,但也正是这样不平凡的出生状况,也预示着她不平凡的一生。

张允和的父亲张武龄,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他早年放弃科举仕途,转而投身新式教育,在合肥创办乐益女中,后又举家迁往苏州,创办平林中学与女子职业学校。

这位开明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不仅聘请名师授课,更鼓励他们接触新思想、新文化,而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便是他教育成果的最好展现。

张家四姐妹中,由于张允和是早产儿,这也导致她看起来比其他姐妹瘦小很多,但她却生的十分美丽,这就让她有了一种别样的气质。

而张家四姐妹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全部会昆曲,在那个年代,昆曲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方式,因为张家人不喜欢赌钱、喝酒这些娱乐,就将孩子们都去学习昆曲了。

1921年,在父亲的安排下,张允和与姐姐张元和正式拜全福昆班名旦尤彩云为师,学习昆曲表演,尤彩云是当时昆曲界的泰斗级人物,他教戏极为严格,从唱念做打到身段眼神,无一不要求精益求精。

张允和虽然年纪小,却学得格外认真,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压腿、下腰、走台步,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也不肯休息,在昆曲的学习中,张允和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张允和尤其喜欢《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那个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女子,仿佛与她灵魂相通,她模仿杜丽娘的唱腔,学她的眼神流转,甚至在无人处悄悄排练那段著名的“游园惊梦”。

1925年,张允和与她的一生所爱周有光悄然相遇,那时的周有光是光华大学的学生,而张允和的闺蜜周俊人正是周有光的妹妹。

周俊人常邀请张允和到家中做客,周有光也因此与她慢慢熟悉起来,一开始,两人见面只是简单的打招呼,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有光看到张允和在庭院里唱昆曲。

而张允和唱的正是《牡丹亭》,那婉转的戏腔,婀娜的舞姿,瞬间就让周有光心动了,从那以后,周有光就开始有意无意的接近张允和。

张允和一开始并未多想,只把他当作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可随着二人相处越来越频繁,她渐渐发现,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他的内心竟然如此的细腻。

1928年,张允和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周有光得知后,也转学到了同一所学校,两人的接触更加频繁,感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升温。

但对于这段感情,外界一直不是很看好,毕竟在当时,张允和的家境是非常好的,而周有光却并不富裕,甚至还有肺结核病史,若按传统意义来看,二人并不般配。

可爱情却从不讲究这些,当周有光和张允和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周有光给张允和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道:“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

看到这封信件的张允和迅速的做出了回应,她也给周有光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她热烈又真诚的告诉周有光:“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

就这样,从小在张家就快人一步的张允和,也成为张家第一个踏入婚姻殿堂的人,1933年,张允和与周有光在上海举行了简单的西式婚礼,没有豪华的排场,只有两颗相爱的心紧紧相连。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后,周有光所在的银行决定迁往内地,他不得不离开新婚不久的妻子,独自前往重庆,张允和则带着年幼的儿子小平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小禾,留在苏州照顾年迈的婆婆。

可战火很快蔓延到苏州,张允和不得不带着家人四处逃窜,他们辗转多地,终于和丈夫周有光在重庆重聚。

但一家人在重庆的生活也并不轻松,面对战争时期,物资的匮乏,张允和并没有被生活所打倒,她一门心思的照顾着家人,还用自己擅长的昆剧,为抗日加油鼓励。

可积极乐观的张允和,并没有得到命运的怜悯,1941年,年仅6岁的女儿小禾突然患上盲肠炎不幸夭折,这对张允和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可生活还要继续,她不能倒下。

抗战胜利后,张允和与周有光回到了上海,他们在法租界租了一间房子,重新开始了生活,周有光在银行的工作逐渐稳定下来,张允和则在一所中学担任历史老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张允和与周有光迎来了新的生活,周有光被调往北京工作,张允和也随夫北上,他们在北京安了家,儿子小平考上了北京大学,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在北京的日子里,张允和依然保持着对昆曲的热爱,1956年,她加入了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担任社委兼联络组组长和研究组副组长,她积极参与研习社的各项活动,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除了昆曲,张允和还热爱写作,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发表在各大报刊上,在晚年,她更是出版了《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作品,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一生和时代的变迁。

在家庭中,张允和是温柔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她与周有光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近70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每日上午喝红茶,下午喝咖啡,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

尽管张允和出身名门,但她却从未因此而自视高人一等,她自称是一个“标准的家庭妇女”,用她的智慧和勤劳经营着家庭,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2002年,93岁的张允和在北京家中安然离世,她的一生,经历了战乱、逃难、失去亲人的痛苦,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繁荣,她用自己的坚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段不平凡的故事。

长江日报:“最后的闺秀”张允和:每日与丈夫碰两次杯 2013-03-12

广东日报:周有光张允和:曲终人不散 白首不相离 2013-02-01

老人报:周有光与张允和的七十年白金之恋 2013-02-01

百度百科:张允和

场馆介绍
北京正乙祠戏楼,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成为商人聚会祀神的场所,至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正乙祠正式成为行会会馆,内建戏楼,全部重建工程约于公元1712年落成,至今,正乙祠戏楼已历294年...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乘地铁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门站下车,南新华街路东
正乙祠戏楼